【国际观察】
4月2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索邦大学发表演讲,重申“欧洲大陆绝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称“欧洲面临消亡的风险”,呼吁欧洲在能源、防务和经济领域实现战略自主。
这不是马克龙第一次语出惊人。2月下旬,马克龙甚至表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要向乌克兰派遣部队,帮助乌克兰共同抵抗俄罗斯。
对于一贯奉行战略自主的法国来说,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标新立异”并不稀奇。2003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带头公开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表达不同立场,令人印象深刻。历史似有巧合,2003年和2024年,希拉克和马克龙都是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发出了其任期内对外政策的最强音。相比之下,只担任了一个总统任期的萨科齐和奥朗德,在对外政策上的言行并未如此引人注目。可见,进入第二个任期后,法国总统的确少了国内选举政治包袱的束缚。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国人内心深处的自尊自傲,反映在对外关系上就是大国情结、欧洲情结浓厚,长期追求战略自主。
法国人的大国情结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塑造。法国拥有在欧洲称霸的历史,是一战、二战的战胜国,并在战后数十年来的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长袖善舞。法国目前也是欧盟成员国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唯一的核大国。
这种大国情结,对法国人特别是执政者的言行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他们的格局、视角、立场。法国人眼里看到的是欧洲和世界,绝不局限于法国自身,因而在内外政策上常有出人意料之举。“法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法国不应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此类言论,不绝于耳。
法国的标新立异,从俄乌冲突爆发两年多来其立场的变化可见一斑。俄乌冲突爆发之初,马克龙曾因继续和普京保持密切联系及“不要羞辱俄罗斯”等言论,备受盟友特别是东欧国家的指责;近期,法国却主动召集国际会议对乌克兰给予支持,甚至主张欧洲出兵,而不是等美国大选结果出来后再随美而动,呼吁欧洲人应该先做出自己的决定。
有一个细节也许有助于理解法国的这种情结。法国人热衷于排名,无论是学校考试、公司业绩,还是欧洲各国的各类指标等,都喜欢用排名来说明法国的强大和领先。同时,在各领域的比较中,法国人还特别善于找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见微知著,这些细节其实都反映出法国人内心深处的自尊与自傲。
欧洲情结,是观察法国的另一个角度。欧盟能够走到今天,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让成员国从经济、政治一体化中受益,法国的作用至关重要。法国干邑酒商让·莫纳最早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想法,并为之在欧洲各国以及欧美间穿梭。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交了“舒曼计划”,为千百年来的宿敌恶邻找到了长期和平相处的方法——把制造战争的基本物质元素煤、钢进行联合经营,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努力消除兵戎相见的可能性。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自此,欧洲国家逐步建设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直至1991年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在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中,法国是当时的煤钢联营、后来的欧共体、今天的欧盟当之无愧的主心骨。
法国坚信,欧盟能够为法国及其他成员国带来繁荣与和平。法国绝不允许任何成员国对欧盟离心离德。英国曾经多次申请加入欧盟被拒,加入欧盟后又被法德处处掣肘,直至后来退出欧盟,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立场强硬的法国密切相关。在法国国内政坛上,即使是反欧情绪最为强烈的极右翼,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软化其欧洲政策和立场。无论法国历届政府、历届总统的政治倾向是左还是右,都在欧盟政策上一以贯之,那就是坚定地走欧洲一体化道路,从未退缩,从不犹豫。那些对欧洲一体化缺乏远见,对欧洲联合和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等问题没有清晰认识的政治人物,绝不可能在法国走得太远。迄今为止法国的各级各类选举结果,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随着近年来全球变局的深刻演进,法国内外政策面临不少挑战,法国国内对此的反思也在不断加深。一位曾在多个大国担任重要职务的法国外交官对记者说:“法国其实也只是一个小国,只是法国自己从来意识不到。”他的观点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而其中的情绪却耐人寻味。
其实,即使当前面临一些挑战,法国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上都不是“小国”,在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中更将长期是不可忽视的国家。展望未来全球格局,无论是从法国自身利益或是欧盟整体利益来看,战略自主的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法国的大国情结与欧洲情结是相辅相成的,法国和欧洲的战略自主也是相互成就的,兼则两全,偏则俱废。
(本报巴黎4月26日电 本报驻巴黎记者 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