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加坡路径”

    作者:马东影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25日 14版)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发全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对于新加坡高等教育而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应然之举,又是回应全球复杂性问题的必然选择。为此,作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密集型院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不断更新本科教育理念与改革本科教学实践,逐步绘制出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坚持“优中选优”的选拔原则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推行“精英治国”的方略,开展系统化的精英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新加坡主要通过四次分流考试实现因材施教,分别是小四分流考试、小六分流考试、中四分流考试以及A-Level考试(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考试),将那些顺利通过A-Level考试并升入大学的学生视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预备军,在学术早期挖掘他们的学术潜力,使其接受更高级别的精英教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坚守“优中选优”的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选拔更为优秀的学生进行精英化培养。

      第一,设置高水准的入学门槛。对于新加坡本地学生而言,如果要就读这两所顶尖大学,他们需持有A-Level考试成绩证书或理工学院的毕业证明等同等学力资格的入学凭证。对于国际学生而言,两所大学尤为强调申请学生的英文水平,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要求中国高中毕业生雅思成绩达到6.0以上或SAT考试成绩1900分以上才能具备申请资格。两所大学对满足基本条件的诸多学生进行多轮面试,最终选拔出少数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学习。

      第二,提供特殊的人才培养计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学业表现优异的学生开设了“卓越学者计划”,根据个人入学成绩、学业材料以及面试结果来选拔学员。“卓越学者计划”包括“大学学者计划”“复兴工程计划”以及“杨振宁学者计划”。由于不同学位计划所指向的学科专业不同,其培养目标的侧重亦会有所不同,如“复兴工程计划”旨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而“杨振宁学者计划”力求培养在技术创新和科学传播等领域的领袖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为能力杰出的学生开设了“大学学者计划”,要求学生以70%专业课程成绩+30%USP课程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其中,USP课程包括3门基础跨学科课程、8门实践探究课程以及1门研讨反思课程,对高质量人才进行特殊培养,开发其学术潜能和创新能力。

    构建以跨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基于社会问题复杂化的演变与知识生产螺旋上升的逻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构建以跨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大学本科专业分化的弥合与修正,而且也是在注重知识广度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内容深度与实践运用的重要表现。

      以跨学科人才培育为课程目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长于2005年提出“创新高科技,奠定全球性卓越大学的地位;全方位教育,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的愿景。2021年,该校正式出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25战略规划》,要求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在独立学科共同交叠之处开发新的领域,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和具有文化适应力的全球公民”。同样,新加坡国立大学亦强调跨学科教育对人才培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该校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程文耀教授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必须和拥有不同技能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

      以跨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课程内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2021年增设了7门跨学科协作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世界的探索与交流”“漫游数字世界”“多元文化世界的道德与伦理”“面向未来的职业与创业发展”“人文科技”等,以全球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运用综合性知识寻找解决方案。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了针对本科生的综合性科学课程,包括研究型课程模块和专题课程模块,使学生形成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了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交叉学科内容。

      以跨学科研讨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两所大学均强调小班授课、小组讨论,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交流互动,这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清晰的认知,而且要能够大胆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鼓励教师在“教学、学习与教学法中心”学习多种教学与提问技术,如“鱼缸技术”“苏格拉底式提问”等技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需具备小组合作精神,这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素养的体现。

    形成本科生科研的长效机制

      全球科研竞争与世界大学科研排名的存在加强了大学对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引导和开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2004年正式推出“本科生校园科研体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未来研究生生活抑或是从事科研职业做准备。20年来,该项目逐步迈向制度化,形成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求学生严格遵循系统化的科研流程。具体来说,学生在当年7月末接收邀请函,经过选题注册、参与培训、参加国内外比赛、海报展示等一系列流程,最终于次年6月提交研究成果和反思报告。在此期间,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在当年10月参加研究方法研讨班和伦理课程线上辅导,并对首次参与和第二次参与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科研实践活动。“本科生校园科研体验项目”包括“学院研究项目”“跨学科研究项目”“校企实验室与研究所研究项目”,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科研需求。在2021—2022学年度,负责该项目的主管部门发布了1181项“学院研究项目”、56项“跨学科研究项目”、33项“校企实验室与研究所研究项目”,拓展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选择空间。

      再次,实现个别指导与协同培养的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不仅为参与“本科生校园科研体验项目”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实现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遵循协同培养的原则,鼓励学生加入学术共同体,与不同的指导者交流,在不同的场域下研究。一方面,加强本科生与同辈指导者的学术合作。本科生可以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增强学术互动,提高科研效率。另一方面,鼓励本科生参与海外交流与拓展学术视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

    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路径

      由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发布的“研发、创新与创业计划2025”提出要通过大力投资学术研发与加速产学研一体化来保障知识的升级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产出。具体来说,“研发、创新与创业计划2025”计划将29%的资金用于加强高校和A*STAR等研究机构的核心能力,将21%的资金用于搭建企业与人才创新的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的新生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承担着政府、高校、企业创新循环的时代使命,在校内外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格局。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鼓励学生与企业对话。两所大学通过与校内外产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产品研发,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业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鼓励学生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室的利好资源完成毕业项目,如“盛裕集团—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实验室”“淡马锡实验室”等。另外,该校还与纬壹科技城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科研实践机会。

      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搭建多元化的实习平台。两所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通常涉及学术实习、项目咨询和共同研发。学生在学业中后期要完成教育实习这一必修科目,而大多实习机会往往是由企业提供的,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与当地产业需求相关的实践经验。大学也会定期与行业专家进行对话,确保课程内容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技能需求。

      (作者:马东影,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