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血液持续注入。我们2021年投资的一家科技型储能企业,当年收入只有两千多万元。在解决融资难题后,该企业2022年、2023年年收入分别达到4亿多元和十多亿元。
在十余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科创企业的普遍特点,那就是轻资产、重人才、长赛道、宽估值、低盈利、高风险、高投入、高潜力。当前,光子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其高投入、高潜力的特点更加鲜明,也正因如此,其成长需要更多的金融血液。
早在2013年,我们便通过设立专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天使基金,围绕光电子和军民融合领域对科研院所早期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光子产业多聚焦于当前科技前沿的细分赛道,在企业发展早期,自身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而相较于能源矿产、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等传统行业,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的行业认知和技术理解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应积极发挥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助力企业更顺利地取得银行融资,获得更好发展。
幸运的是,各家金融机构对这个领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我们受邀参与银行的科创金融产品模型设计,通过技术+成长性评价的打分方式,先后联合开发出“硬科技创新贷”“光子贷”“新兴产业贷”等更匹配科创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科创企业融资痛点的融资产品。目前,已设立的专项融资额度达到32亿元,帮助很多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
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之首,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科技金融发展的方向。
各类政策密集出台,让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信心倍增。支持科技创新,打造科技转化“雨林型”生态体系,畅通科技金融服务渠道,让金融活水流入科技创新的“万亩良田”之中,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我所在的西科控股,出身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我们通过打造一院、一基金、一平台、一空间、一智库的“五个一”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自2012年公司成立以来,我们成功投资孵化出480多家硬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成长壮大,正是通过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体现。
(本报记者张哲浩、李洁 本报通讯员柏帆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