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新闻随笔】非遗传承当从娃娃抓起

    作者:李玉滑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8日 02版)

      【新闻随笔】

      近日,广东汕头一名5岁女孩与经过家门口的英歌队大方共舞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小女孩自信地挥动英歌槌跳起了英歌舞,巡游的英歌队见状,响起哨音,与女孩热情互动。小女孩父亲介绍,女儿从小就很喜欢英歌舞,自己练习英歌舞的时候,她就经常边看边学。不少网友表示,从小女孩自信勇敢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鲜活饱满的感染力,也看到了古老非遗传承的活力与希望。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当非遗走近青少年,文化传承就有了希望;当青少年走近非遗,他们的成长也将获得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被称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凭借传承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堪称“活着的非遗”。近年来,当地组织英歌舞进校园、进社区,为孩子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老文化遗产的魅力打开了一扇窗。越来越多的孩子学起了英歌舞,加入了非遗传承者的队伍。

      非遗技艺的研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以及不断沉淀的文化底蕴。因此,非遗传承应从娃娃抓起,而学校和家庭无疑在非遗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报道,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女孩家的客厅里摆放着小鼓、“小蛇”道具,还有她用的“迷你版”英歌槌,“童子功”未曾放松。不独英歌舞小女孩,深圳宝安区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上醒狮团里的“小奶狮”、重庆永川区“村晚”决赛上的“喷火娃”、山东德州的“高跷小子”等,也都是在长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走上了非遗传承的道路。随着人们对非遗传承认知的深化,新的火种不断被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代代相传、融入血脉、生生不息。

      非遗文化持久的生命力,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背后承载着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审美认知,既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以青少年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非遗传承,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把非遗传下去,让非遗活起来,离不开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文化更有生命力。

      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断壮大传承队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今年春节期间,英歌舞“出海”英国,伦敦街头短短6分钟的英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海外观众现场围观。刻在骨子里的热爱,让非遗传承队伍中从不缺少年轻的面孔。呼唤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传承者的队伍,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现代不断开枝散叶。

      (李玉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