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

    【驻村手记④】大宁庙会

    作者: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5日 04版)

      【驻村手记④】

      祈福的爆竹声,从半夜开始就响个不停。

      旭日初升,黄河仙子祠已洒扫一新,一年一度的马头关黄河仙子庙会如期而至。挤在涌动的人潮中,74岁的大宁县昕水镇罗曲村村民任文山感慨:“这人呐,是一年比一年多!”

      有庙才有会。任文山告诉我,他从记事起,便常听老人讲起黄河仙子的故事。据传,仙子本名曹仙媪,生于宋元时期,跨黄河东渡后,在此岸的大宁坐化,百姓感其护佑这方水土,便用黄土和泥裹塑其身,进行供奉,庙会自此而始。

      一座黄河仙子祠,宛若时空中的坐标,穿越近800年时光,将黄河两岸的万千百姓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遥远的传说故事,也因有这处物理空间的承载,得以代代相传。

      说来有趣,尽管仙子原是黄河对岸的陕西延长人,但以黄河仙子祠为标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仙子传说,是由山西省大宁县牵头申报的。在黄河两岸多个县区老百姓的心中,每年赶会,是“去大宁”。

      “以前没修黄河大桥时,每年赶会,黄河对岸的人都会划船过来。那时候,大家要靠庙会交易牲畜、农产品和生活物资。”71岁的文保员、大宁县太古镇岭上村村民冯锁还感叹着岁月变迁,“这些年,政府出资修好了公路、架起了大桥,人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你看今年庙会,私家车堵得水泄不通,听口音,有不少人都来自对岸的陕西。”

      最近一次修缮黄河仙子祠,是2006年。修缮,是对祠堂建筑的更新,更是对文化遗产的致敬。也正是在这一年,曾以种植苹果为生的冯锁还,解锁了临汾市文物保护员的新身份,领上了工资。如今,大宁县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文保员的队伍。

      “相比过去,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旁的大宁县文旅局局长贺丽蓉感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庙会现场的形制布局,全由老百姓自发组织、约定俗成,政府来做好服务和保障。文化的凝聚力就是这么大!”

      庙会过去月余,冯锁还依旧闲不下来——春和景明,黄河两岸的游人越来越多了,冯锁还又“客串”起了向导。

      站在马头关黄河大桥上,遥望远山,我不禁陷入沉思:近几年,天南海北、城乡各地,都在探寻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大宁这座小城,该如何保住传统文化的烟火气?又该如何挖掘文化价值,持续吸引人气,带来经济价值?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