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

    四川外国语大学

    构建外语院校新文科建设新生态

    作者:董洪川 严功军 刘玉梅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5日 10版)

      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四新”建设精神,依托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研究与改革和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项目,以新文科建设思想为指引,面向学科前沿、知识创新、科技变革、人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结合学校发展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明确目标任务,着力构建外语院校新文科建设战略新生态,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

    对标新文科

    构建教育改革新模式

      学校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契机,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制定新文科改革实施方案,构建“一核三型八维”卓越涉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1368”新文科教育改革新模式。

      坚持一个使命。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推进具有外国语大学特色的新文科建设,着力解决办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三条发展新路径。学校积极构建新文科建设战略新生态,利用现有外语优势资源和多学科特点,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人文社科内部、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理念聚合、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重组、方法共用的新文科教育生态。创建新文科协同育人新机制,突破分科治学、分科育人的模式,加强人工智能、脑科学、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跨专业、跨院校、跨行业和跨国界的“四跨”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机制。构筑新文科教育改革新保障,优化、重组、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构建以新文科为导向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互补、相融、动态、共生的融合性课程和特色教材体系,建设跨学科复合型教学团队和研究团队,加快智能化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新文科教育改革提供坚实保障。

      瞄准六大建设任务。学校坚持价值引领,通过红色传承、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等工作,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推进学科专业优化,打通外语和非外语学科专业壁垒,形成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推动课程提质,以“两性一度”为标准,深入推进五类一流课程、跨专业交叉课程、通识核心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建设。创新模式,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四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文科人才。创优师资,围绕复合融通特色,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综合素质优秀的新文科教师团队。保障质量,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建立多维度大数据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与评价体系。

      构建“八个维度”人才培养体系。在新文科理念引领下,学校立足外国语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精准把握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交叉性和适应性,全校联动构建“一核三型八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核”是指以“卓越涉外人才”培养为核心;“三型”是指外语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3个类型;“八维”是指卓越语言文化、卓越语言服务、卓越国际组织、卓越涉外商务、卓越涉外法治、卓越国际传播、卓越国别区域、卓越国际教育8个人才培养维度。

    树魂立根

    打好立德树人“组合拳”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价值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345思政育人新模式”,实践育人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学校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1335全覆盖全链条”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批特色“三进”课程,获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

      讲好新文科建设故事。学校积极开展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等。成立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有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优化布局

    打好新文科教育改革“攻坚战”

      培育学科融合态势。学校依托现有学科优势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筑多种专业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新文科专业建设生态系统。依托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拓宽学科边界,复合专业知识;成立全国首个语言智能学院,设立国别区域研究、语言智能、语言病理学、跨文化与比较文学等多个交叉学科学位点,获3个“人工智能+”学科群,外国语言文学和翻译学在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第一方阵。

      推动专业协同发展。学校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获省部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43个,有序增设非通用语专业,重点建设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国际新闻与传播等应用型专业,推动专业交叉融合,设立新文科19个交叉专业、13个微专业、20个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形成“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内外联动

    弹好协同融合培养“协奏曲”

      学校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通过“四跨”模式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协同育人,打造培养新机制。学校与西南政法大学建成“法语+法学”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建成“中澳商务英语”“中法物流管理”两个中外联合培养项目;成立重庆首个新文科歌乐书院,设立“当代中国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重庆国际传播学院”等智库平台,推动本硕博人才联动式培养。

      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强与华为、科大讯飞、中航未来等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和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多语种语言优势,联合政企资源,成立国际影视产业学院、多语种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夯实基建

    下好本科人才培养“长远棋”

      抓好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学校大力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融合性课程体系,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一体化课程建设机制,现有省部级以上一流课程122门;加强技术赋能与交叉融合,将“双创”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3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千余项。

      抓好教材建设,写好人才培养主“剧本”。学校严把政治关、质量关、审批关、编写关,编写“新文科”系列精品教材50部;担任“理解当代中国”意大利语系列教材总主编,出版《意大利语读写教程》等教材,并承担全国意大利语教师使用培训和虚拟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

      抓好师资建设,筑牢人才培养关键保障。学校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围绕复合融通特色,强化师德引领,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七大工程”,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国际特色鲜明、数字素养突出的高水平新文科教师队伍。新增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行业领军人才等国家级荣誉人才、“重庆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巴渝青年学者等近50多人,第一、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省级获奖近20人;近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级优秀社科奖10余项。

      抓好技术赋能,实现人才培养关键突破。学校建设“新文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打造涉外商务、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传播等虚拟仿真平台,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学生素养和综合能力。

      面对新发展新需要,四川外国语大学将从概念到体系、从理念到行动进行变革和提升,在构建新文科发展战略生态体系上形成思想共识、制度保障、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卓越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董洪川 严功军 刘玉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