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又到今春产茶季,在湖南古丈,四川青川,贵州普安、沿河、雷山等地,数千万株原产于浙江安吉的优质白茶“白叶一号”正满披白毫、如银胜雪地焕发着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摇钱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追溯其生机勃勃的源头,在有中国“白茶之乡”美誉的浙江省安吉县,遍山白茶之中,一株树龄上千年的古白茶树正是这一切奇迹的发源与见证。
这棵1.5米高的古白茶树原本并不显眼,当地农技人员偶然发现其叶白脉翠的显著特征,经鉴定为古籍中所记载的少见珍稀茶树良种。通过多番保护培育后,现在安吉广泛种植的“白叶一号”茶树母本,均源于这棵古茶树。不仅如此,随着数千万株白茶茶苗陆续走出安吉,相继撬动了湖南、四川、贵州等各地的绿色生态产能,更多的百姓因此而受益。
重视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技艺再造与传承,让蒙尘的传统茶文化IP在乡村建设中重新绽放出熠熠光辉。以“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三黄而著称的“平阳黄汤”在众多绿茶中独树一帜,而被称为“中国黄茶第一村”的浙江新联村20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积极复原业已失传多年的非遗工艺技艺,正成为包括新联村在内的多个传统茶原产地推动山乡生态建设、打造独特地理产品优势的金钥匙。我国茶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发挥差异化优势、避免“千村一面”,是众多茶产地实现新一轮生态转型的关键。以非遗制茶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化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品种资源优势,不断挖掘开发区域茶文化IP的公共品牌示范效应,正成为进一步激发地域经济活力的有效手段。
积极发掘传统茶文化中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归纳总结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经验,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文化传媒手段,可为当今其他区域特色农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千余年来,云南景迈山先民模拟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形成“人、茶、林共生”的山地人居环境典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包括景迈山在内的众多茶产地正积极利用文化名片带来的流量效应,为全国旅游市场高质量生态转型贡献力量。随着“茶山+”文旅规模示范效应的逐步形成,众多短视频平台以及相应人才进入乡村,开启了全新的推广模式,吸引了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入驻乡村。非遗集市、乡村美术馆等山乡新型业态与茶山、村落等打卡景点形成极富个性的动态交互模式,为乡村文旅发展增添新亮点。
一片“金叶子”,可做大文章。从安吉古茶树的发掘,到“平阳黄汤”的复原,再到景迈山构建世界茶文化生态示范效应,持续壮大的茶经济反映着茶文化的不断构建与创新。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离不开独具特色的文化加持,坚持生态理念与绿色创建有效融合,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咏瑾,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