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春日,山东宁津县保店镇刘仙村的麦田里,喜人的青绿连天接地。田边,村民刘书祥盯着手机,不时用食指和大拇指放大屏幕上的内容。
“老刘,你天天在这划拉手机,咋不进地里看看麦子?”路过的村民刘金翠见状问道。
“俺手机上有‘神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分析麦子长势、缺不缺水,还能按照数据精准用药用肥呢!”说着,刘书祥在手机上演示起来。
记者凑上前去,看到刘书祥登录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在全县农情数据一张图上,农田墒情、庄稼长势、病虫预警、轮作休耕、产量监测等,都可以全流程查看。
“俺就是根据平台提供的方案,按比例科学施的肥。瞅瞅俺的麦苗!”刘书祥蹲下身子,拔起一株麦苗,捻开叶片和根须,仔细查看小麦生长和土壤墒情,自信地递到刘金翠和记者眼前,“你们看,壮实得很!”
“还真是!俺也能用吗?”刘金翠有点心动。
“能!咱村的地块已经实现了系统全覆盖,登录后系统就能推荐肥料使用量,不仅减少了人工,还增加了产量,一亩地俺能多挣100多块钱呢,你快试试!”刘书祥趁热“推销”起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