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单位GDP能耗下降26.4%”“碳排放强度下降30.9%”“连续3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江苏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有关负责同志报出的一组数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江苏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江苏在“经济强”“百姓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同时实现了“环境美”的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出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
让发展的“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这样的认识已经成为江苏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念。原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经验已难以持续,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径。徐州贾汪区曾是沉降严重的采煤塌陷地。近年来,贾汪区在全国首创“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转变为“半城青山半城湖”。
“环境美”是否真正实现,生物多样性指标最具说服力。“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见证了江苏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记录物种数多达6903种。长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这里的记录物种数占全省总数的59.7%。在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指引下,江苏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恢复向好,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它们在长江里逐浪嬉戏的画面被网络新媒体广泛传播。
“好风景才能发展起好经济。”优美的自然环境已成为地方政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好风景”能够促进吸引人才、集聚资源、发展产业,最终形成“好经济”。江苏溧阳市凭借着“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天然禀赋,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积极开展省级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绿城项目建设,努力担当生态中轴建设的奋进者、引领者,城市的绿色生态底色更加鲜亮。同时溧阳以山水之美成功吸引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落地,年均引才聚才超3万名,推动产业由水泥建材偏重产业向以动力电池、智能装备为代表的“2+2+X”产业集群转变,成功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环境美”同样需要科学创新的坚实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在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关键支持。南京重工业占比高,空气污染防治难度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团队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臭氧控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综合运用空气质量、排放源清单、污染源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大数据,推动溯源追踪与成因研判,提升PM2.5和臭氧浓度预报准确率,实现大气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最大的减排效果。
江苏全力推进“环境美”建设,是全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双碳”任务倒逼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相信,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强依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鲜亮、最厚重的底色。
(作者:丁宏、胡建林,分别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