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9日 星期二

    【新闻随笔】期待更多国际友人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作者:封寿炎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9日 02版)

      【新闻随笔】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推出“Shanghai Let's Meet”系列之《GO AND SEE SHANGHAI》多语种形象片,全新德文版形象片在德国杜伊斯堡上海电影周首发后,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好奇和期待。

      形象片展现了上海壮丽的建筑景观、多彩的城市生活、热情友善的市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发出来自上海的盛情邀请——“眼见为实,上海等你来”。

      在驻欧工作期间,笔者经常跟国际友人提及上海和中国。有些国际友人认为,直到20世纪90年代,普通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都比较欠缺。1995年,一位德国中学教师第一次前往中国旅游。在距离北京几十公里的农村,他被一群农民围观,也许他们很少见到“老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多次前往中国,每次都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到了现在,很多普通中国人早已见多识广,跟“老外”打交道也已经十分自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国家到普通个人的各个层面,对世界的了解都在迅速增进。政治合作、经济交流、学校教育、大众文化、媒体传播、旅游留学等等,各个方面都成为中国了解世界的便捷有效途径。特别是网络高度普及之后,很多国际新闻、国际信息对中国普通网民的触达都已经实现了“零时差”。

      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迅速增进、深化相比,不少国家,特别是这些国家里的普通国民,对中国的了解仍然比较欠缺、滞后。在距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20多公里的城市里克森萨特,得知笔者前来拜访,房东的邻居问他“是否需要准备寿司招待客人”。房东坦言,很多普通比利时人对中国缺乏了解。

      由于缺乏亲身体验,没有“眼见为实”,国外有些人对于中国要么缺乏了解的热情,要么存在一些主观臆想。还有一些人通过媒介、书籍、影视,或者口耳相传的传闻来了解中国,这可能导致一些误解和偏见。

      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照,那些亲身来过中国、曾经“眼见为实”的人,对于中国的评价往往积极正面。笔者房东的外孙曾在比利时驻上海总领事馆实习,后来又学习中文。在他的“感染”下,房东一家人对上海乃至中国都充满向往,对笔者也格外热情。一位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的比利时留学生,鼓励他的弟弟也成功申请到赴沪留学的机会。

      就笔者的观察而言,“眼见为实”确实是国际友人了解上海、了解中国,以及化解隔阂、消除误解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创造条件、优化服务,帮助更多国际友人亲临中国“眼见为实”,就显得十分必要、重要。

      在这方面可以推进的工作有很多。拍摄更多《GO AND SEE SHANGHAI》这样的优质形象片,更大力度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序扩容中国的免签“朋友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增加国际航班班次,优化支付环境和语言服务环境,打通各种堵塞环节、解决难点问题,可以帮助更多国际友人实现中国之旅,甚至到中国求学、工作、创业、长期生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社会之间友好交往、交流合作,是良好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和力量源泉,也可以有力推动地缘政治的改善。“眼见为实,上海等你来,中国等你来”,期待越来越多国际友人到上海、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在中外人民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来往、交流、合作中,积累共识、增进信任,为中外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注入更多稳定性。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