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一大早,河南新乡原阳县阳阿镇延西村,村民刘各斌的手机“滴滴”响了几下。他立马点开里面的“农事一码通”,原来是大数据派送——地块墒情低于30%,小麦需要“喝水”了!
“这阵子小麦返青拔节,春管可不能等!”刘各斌匆匆赶到地头,刷了电卡。很快,100多个固定式喷头将水花洒向绿油油的麦苗。
“你知道数据哪来的吗?”见记者好奇,刘各斌指了指远处一套长得有点像路灯的装置,“瞅那头!”
走近一瞧,记者发现,“路灯”上的探头正“瞪大眼睛”扫描,孢子捕捉仪、昆虫雷达……智能配套设备在不停运转。
“这是农业智慧合杆,能采集气象、土壤、苗情等一系列数据,一套杆能管600亩农田。”正在地里忙活的新乡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张磊向记者解释,“它一头连着地下的探测器,每隔10分钟收集一次土壤墒情,一头连着天上的‘河南一号’卫星,这个空天地一体的监测体系,最终会将数据推送到种粮大户手机上。”
“过去浇地,看天气、凭经验,现在有大数据,墒情、苗情、虫情、灾情一清二楚!”望着绿意盎然的麦田,刘各斌甭提多舒坦了。
(本报记者 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