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7日 星期日

    湖北五峰竹编

    竹篾当笔写春秋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7日 10版)

        五峰民间竹编艺人制作日常农具。黄春梅摄

        五峰竹编小工艺品。杨威摄

        胡长心向游客介绍五峰竹编技艺。郑兵摄

        竹编背篓里装满丰收的菊花。杨威摄

      【山河遗珍】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在湖北鄂西南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有人能用竹子编“鱼缸”。五峰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长心就是一个。这不,瞧着几条泥鳅在滴水不漏的竹篮里游走,围观者纷纷竖起大拇指。

      “这是水竹,是我们武陵山脉才有的品种。”胡长心在山里砍下竹子,用竹篾捆起来扛起就走。大山深处随处可见的竹子生长迅速,韧性十足。散居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就地取材,将其编织成各式各样的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品,背篓、簸箕、果篮……从农具到厨具,没有哪一样离得开竹子。久而久之,竹编就成为这里一项古老而独特的技艺,不仅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明清时期,中俄万里茶道日益繁荣,“峡州山南”的五峰茶经这条古老的贸易路线,抵达圣彼得堡。兴盛的茶叶贸易使得竹编制品被广泛应用:采摘鲜叶要用竹篓、晾茶需用竹席、制茶得用竹筐……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不仅是土家茶农重要的生产资料,也装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于五峰竹编,还流传着这样一件轶事。2018年,湖北省博物馆有两件出土于荆门包山楚墓的竹笥文物,因年代久远朽坏严重而无法展出。然而,遍寻全国却无人能仿制。对此,五峰竹编匠人陈高怀琢磨近一年,仿制方案经专家通过,最终将2000多年前的文物完美“复原”。

      “竹编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五峰文化馆馆长胡冰介绍,匠人们正努力尝试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竹编制作中,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作品。这些创新作品不仅拓宽了竹编的应用领域,也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根普通竹子的神奇变幻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积淀传承和日夜劳作,还得益于厚积薄发后电光石火间的创新创意。锯竹、修竹节、劈竹分块、刮青、破篾、劈丝、抽篾、刮篾……为了掌握五峰竹编的精髓,胡长心曾7次拜师学艺。从2021年起,他常驻柴埠溪景区竹艺工坊,向游客展示竹编技艺。

      下岗女工李凤英在精通精细竹编二十多道工序技艺后,创造性地将印染提花技术应用于竹编之中,通过虚实、明暗变化,使竹编作品清秀淡雅、栩栩如生,宛如丝绸。她创作的竹编画《隐形观音》,用5658根竹丝编成,净重仅5克,在一定光线和角度下还能“隐身”。该作品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为让五峰竹编这个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组织培训班,在学校开设竹编课程,邀请老一辈匠人传授技艺,还通过各种展览和宣传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竹编。如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竹编匠人已达百人以上,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文旅名片。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