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4日 星期四

    先生的教诲

    作者:陈光文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04日 04版)

        作者与袁权院士(右)合影。资料照片

      细雨清明,哀思不绝。此时此刻,我特别怀念我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权先生。

      先生去世快半年了。先生离世那几天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2023年10月19日傍晚,我接到电话,得知身患重病的先生出现状况,立刻前往先生家,商定后打120送医住院。当晚,病情虽有缓解,医院仍下达了病危通知。我们内心还是期盼着这次能转危为安。次日早晨,病情急转。此时,我才感觉凶多吉少,不禁哽咽难言。10月29日10点50分,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1995年,我跟随袁先生攻读博士,后来又和先生成为同事。与先生相交的件件往事,都深印在我心中。

      我清晰记得当年春季入学考试的情景。那次面试的主要考核内容为《化学反应工程》的5道题,待我回答完毕,先生指出我在复杂反应过程选择性问题上有误,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一时未理解先生的解释,又做了一番辩解,因时间有限,双方都未能接受对方的意见。随后,先生笑着说了句:“这算是南北方的不同观点吧!”日后每每忆起此事,我都深感先生的宽容和大度。

      进入实验室后,先生给的课题为“聚合物/陶瓷复合膜反应器”,即利用硅橡胶对甲醇/氢气的高选择性,打破合成气制甲醇过程的热力学平衡限制,以提高转化率。但因为资料谬误,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先生建议将聚合物/陶瓷复合膜反应器的应用场景改为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在网络不发达的30多年前,这种问题在科研中是比较常见的。先生一直记得此事,我毕业多年后,他仍甚为遗憾地提及,当年受限于较少甚至错误的文献数据,实验结果与选题初衷出现较大偏差,使我开展博士论文工作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

      感念袁先生为人师表大度磊落的同时,我亦向他表示,求学期间遇到的挫折,使我获得了更多的锻炼和收获。从现在的“碳达峰、碳中和”背景看,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先生在课题的选择上一直具有令人钦佩的前瞻性。

      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科发展判断高瞻远瞩。正是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我们所成立了微化工技术研究组和微加工中心,奠定了我们所微化工技术在国内的地位。他也积极为这个领域鼓与呼,不遗余力地宣传微化工技术,指引和推动了我国微化工技术的发展。

      袁先生是领域的泰山北斗,但他待人接物从不见丝毫傲慢,总是谦和有礼,培养学生更是倾尽心力。2022年4月,我带着博士生刘志凯去袁先生家里探望,向先生汇报组里的工作进展。先生为刘志凯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方面取得的进展感到兴奋,鼓励他努力工作,同时又详尽地介绍了他在重水分离方面的研究心得。当时,我们不知先生已身患重症,如今回想,深感愧疚。

      恩师斯人已逝,但音容宛在。往事历历,清晰如昨。我们对袁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接续传承,更加努力!

      (作者:陈光文,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组长、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