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扎根伟人故里,赓续红色血脉”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红色为底色、以创新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全过程,构建了方式新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资源+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红色资源+数字思政:
“大思政课”从指尖走向心间
“大思政课”建设要与新时代同频、与数字化共振。5年来,学院坚持将红色资源与新兴数字技术有机统合,在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双向育人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创新。
建设红色资源数字化应用实验室。学院整合40余个全国代表性红色纪念场馆、开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党的创新理论”系列教学展馆,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在3D全沉浸式虚拟仿真场馆中进行全方位呈现。在实践应用中,实验室集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五史”陈列参观、党建团建、“青马工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形成“由点到面”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红色场馆、红色旧址等红色资源“搬”进学校、“请”进校园、“融”入课堂,创设全景式、交互式的沉浸教学场景,为“大思政课”育人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开发线上虚拟仿真教学课程。目前,学院已建成《恰同学少年》《思想的力量》等线上虚拟仿真教学课程。依托课程教材,通过选取红色资源中契合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知识点,对虚拟三维空间进行内容布局,不仅使学习者在历史场景中以“第一视角”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同时解决了实践教学难以全覆盖、学时学分难以落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结合等难题。
打造一批线上思政“金课”。学院组织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伟人智慧》《领袖智慧》《“湘”谈“四史”》等线上思政“金课”。系列课程在解读党史和红色资源的同时,还注重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传统教学与新兴技术的有机结合丰富了“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使静态的红色资源“活”起来,推动“大思政课”与学生互联互通,从指尖走向心间。
红色资源+实践教学:
“大思政课”从单一变为多元
“大思政课”建设要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育人功效。5年来,学院深耕红色文化沃土,发挥校园文化场地育人功能。充分运用“铜像广场”“校史馆”等场所开展思政实践育人活动,建设“思想的力量”专题展。专题展面积共计1300平方米,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学院精选100个思政宣讲点,选择挖掘红色照片、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经典著作和诗词等背后的故事,打磨成“金微课”,组合不同主题的“大思政课”移动课程。
学院积极开拓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提升社会“大课堂”育人实效。湘潭大学在韶山、十八洞村、旋梯书苑等地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打造馆校育人共同体,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通。
学院依托“韶山下的思政课”研学品牌,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纪念场所、陈列展览,拓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容形式,开展现场教学、调查研究、徒步韶山行等实践活动。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方面,学院联合地区十多所大中小学校,组建“‘子任’U-S思政教育共同体”,组织本、硕、博各学段学生与合作学校思政教师结对,协助开展思政实践活动,组织联合备课、教学比赛、虚拟仿真课程下乡等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拓宽了“大思政课”教学场域,推动“大思政课”从单一变为多元。
红色资源+研学宣讲:
“大思政课”从被动变为主动
“大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再向“我要讲”的转变。5年来,学院深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思政课”育人途径,充分鼓励、大力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中。
组建由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星火”宣讲团。宣讲团以“流动课堂”的方式深入学校、基层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宣讲活动,在宣讲中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发挥宣讲员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学、思、讲、练、悟中提升自我。同时,宣讲团以学生为创作、讲述主体,联合其他高校、电视台推出了“百年百地正青春”“我的青春我的团——团史故事青年说”等高质量思政微宣讲短片。
组织系列特色活动。学院以学生为组织主体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诗词朗诵大赛、经典著作读书会等活动,推出由学生主编的刊物《党史学苑》。邀请“五老”人员讲述革命、建设时期的亲身经历,让“过去的红色故事”变成“身边的红色故事”。
打造“青研青学”研学品牌。学院通过在红色旧址、纪念馆等地实地拍摄、考察调研、采访党史学者专家等形式,推出了《换了人间》《星火燎原》《问苍茫大地》等红色专题纪录片。
形成“思政+专业”深度融合模式。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推出“思政+艺术”等特色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实现“大思政课”可以学、愿意学和学得懂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红色资源+成果转化:
“大思政课”从践行到见效
5年来,学院活用红色资源,深耕“大思政课”建设,在一系列领域取得新突破。
在教学成果方面,学院取得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5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以及20余项国家级“大思政课”竞赛成果等。其中,“高校思政课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探索”和“扎根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构建‘一引领两转化三融入’的立德树人新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教材编纂方面,学院承担教育部教材局委托专项“课程教材建设政治把关研究”,主持编写国家统编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辅导用书)》,出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巡礼》《〈矛盾论〉精学导读》《恰同学少年》等系列教辅教材。
在课程建设方面,“伟人智慧”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领袖智慧”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恰同学少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课程。
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学院获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湖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接待全国各地来访交流团队500余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学院获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在教师研修培训方面,学院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湘潭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湘潭大学),开展“成长之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等主题的实践研修,全力打造课堂(知识场域)、实践(体验场域)、网络(分享场域)“三场域”培训模式。目前,学院已培训学员万余人。
在育人成效方面,学院学生先后荣获宝钢奖特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一等奖、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二等奖、省级特等奖等,荣获省部级奖项60余项,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连续7年超过50%,育人成效显著。
(作者:李伏清 张哲源 杨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