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发展空间极为广阔。3月29日,在民航局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综合司副司长孙文生表示,民航局将在航空器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在奋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中贡献民航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早在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发展规划。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孙文生指出,近年来,民航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围绕推动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低空经济相关业态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注册通航企业690家,运营航空器2900架,月均飞行11.4万小时,分别是2015年的2.5倍、1.5倍和1.8倍;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持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有19.4万人;全国通用机场449个,是2015年的7.4倍。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用航空(含无人机)产业近年来实现较快发展。
“其中,无人驾驶航空飞行活动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骆洪江表示,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已在农林牧渔和娱乐航拍领域率先实现行业普及。城市场景和物流应用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标准已初步具备普遍推广的基础,海岛、山区、沙漠等运行实践持续开展,有人/无人协同运行、载人飞行等已进入试验验证阶段。无人机物流配送业务已延伸到城市商圈与社区,电动垂直起降机型的适航审定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无人机应用的前景被社会普遍看好。
近年来,民航局按照“面向运行场景,基于运行风险实施分级管理”的思路,在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多项无人机试运行,从实际需求出发,逐步规范安全风险较高的无人机运行。截至目前,民航局累计批准建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17个、试验基地3个,覆盖城市、海岛、支线物流和综合应用拓展等场景。
骆洪江指出,无论有人机还是无人机,要融入国家空域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必须不断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低空航行服务保障能力。如今,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三级体系基本建成,低空飞行计划管理逐步简化,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民航局将立足自身职责,继续配合做好国家低空改革相关工作,持续改善低空飞行活动的计划审批、空管、气象、通信、监视等服务保障,奋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孙文生说。
(本报记者 訾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