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德润良医” 以“四课堂”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作者:陶庭马 邹莹 张婧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1日 12版)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聚焦学校“德润良医”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打造“四课堂”,组织上好“四堂课”,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改革第一课堂 上好“医学+”思政课

      将思政课教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分类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教学内容,分专业开展法律知识教育,针对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针对药学相关专业学生讲授《药品管理法》,针对护理学专业学生讲授《护士条例》,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将思政课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深度融合 学院坚持润物细无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学校李济仁、刘贻德、孙瑞元、尚志钧、汪桐等名医名师的典型事迹,通过运用医学人文和医德医风素材,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进一步具象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第二课堂 上好“平台+”思政课

      用好校史馆平台,开展校史育人 学院深度挖掘校史育人资源,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将思政课堂搬进校史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校史思政育人元素,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在体验式教学中坚定理想信念;体悟校训内涵,在感染式教学中启智润心;感知皖医人优秀事迹,在传承式教学中爱校荣校。

      用好比赛平台,推动赛事育人 学院以“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等赛事为抓手,指导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学院指导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三等奖2项,在安徽省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中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

      用好基地平台,实施一体化育人 学院建好用好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宣城市合作共建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在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入思政课,积极探索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创新第三课堂 上好“实践+”思政课

      开展青春思政课 学院领航朋辈教育,结合教学需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学生团支部书记集体备课,做好理论指导和教学辅导。组织开展“叙事医学”青春思政课和“叙事医学”征文比赛,聚焦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举办“叙事医学”沙龙分享,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让医学专业更有“温度”。

      善用艺术思政课 学院坚持艺术赋能思政课,连续举办10届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创作出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微电影作品。以学生的视角、艺术的手法展现大学生心中理想的思政课,呈现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精彩故事,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讲好社团思政课 学院遴选思政课教师担任大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展现思想理论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性。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丰富第四课堂 上好“网络+”思政课

      打造“身临其境”的思政课 依托虚拟仿真中心平台,学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互联网思维、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通过VR数字化虚拟仿真场景的体验式教学,打造“身临其境”的思政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使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滋有味。

      上好线上思政课 学院灵活运用“学习强国”平台等网络优质资源,指导学生通过手机围绕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线上学习,思政课教师通过问题设计、过程监督、学习反馈等环节,强化线上学习与线下同步授课,提升教学效果。遴选教师录制网络思政课,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思政课学习。

      (作者:陶庭马 邹莹 张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