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江南好风景,姑苏“智造城”

    ——江苏苏州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杜倩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21日 05版)

        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生产控制。资料图片

        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园航拍。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江苏苏州引发热烈反响。当前,苏州正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建成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致力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培育重点产业,厚植集群优势

      “你好,请以苏州新闻综合广播著名主持人‘苏阿姨’的声音朗诵古诗。”随着工作人员下达指令,几秒钟后,搭载DFM-2语言大模型的数字人“苏阿姨”,说起了一口纯正的吴侬软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展馆内,这款2023年已应用在一些新闻节目中的数字人令人啧啧称奇。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春梅介绍,2023年年底,公司的DFM语言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成为江苏省本土人工智能首个通过大模型备案的企业。

      该公司成果频出的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厚积薄发的结果。记者从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获悉,园区正全力打造一流的AI大模型应用创新高地。从通用大模型、专用垂直领域模型到企业级GPT产品工具研发应用,从语言计算、智能制造到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推动重点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新的增长点。

      苏州工业园区瞄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滚动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产业创新集群。

      今年以来,苏州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优势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苏州市的重要板块,吴中区于2022年提出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加大对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的引育力度,今年又提出确保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的目标。

      吴中区“拉快”智能制造“进度条”的底气何来?

      “以‘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吴中区机器人产业走的是一条全产业链发展的道路。”吴中区工信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科科长高林表示,全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已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1000余家。

      据悉,为紧密契合“1030”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聚变”,《苏州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日前发布,围绕产业集群建设等多方面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2.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跃升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是创新主体。当下,苏州正通过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

      目前,苏州创新联合体建设已形成“1-2-3”的资源格局,集聚国内领军企业超1000家、各类科研机构超200家、国内外高校超300家。已立项的120个创新联合体,在产业分布上实现了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全覆盖。

      不久前,最新一批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名单公布,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苏州市先进微球材料开发及应用创新联合体上榜。

      谈及成立创新联合体初衷,该公司董事长江必旺说:“微球材料是生物医药分离纯化的关键耗材,以前国内微球基本依赖进口,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我们成立联合体就是要解决微球材料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如何发挥联动效应?苏州根据不同发展定位,布局生态融合型、市场驱动型、战略引领型、平台赋能型四类创新联合体,而建设的核心思路,是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构建“四梁八柱”主体结构。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婷秀表示,“四梁”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八柱”即一个产业细分领域、一个关键技术攻关方向、一批预期创新产品、一个牵头龙头企业、一个研发平台、一个大企业孵化器、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一个投资基金。

      以光伏高端装备产业龙头企业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牵头组建苏州市先进太阳能电池和关键量产装备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9家产业链企业,实现从设备、工艺研发到关键核心部件和配套材料的创新,通过自建产业园等方式,打造光伏产业创新生态圈。“目前,我们采用可量产技术研制的异质结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26.6%,此项重要突破为行业降本增效带来了曙光。”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说。

      “关键节点的创新联合体就像一颗颗珍珠,将珍珠串起来,就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升级和价值链提升。下一步,苏州将围绕‘建设好、服务好、使用好’三大主题,持续深化创新联合体发展。”张婷秀说。

    3.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加速数实融合

      走进苏州市吴江区的亨通集团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自主研发的产线正高速运转,网格化车间内重型桁架机器人来回穿梭。“从400公斤重的光棒到200多微米细的光纤,所有工序都靠精密工序设备完成,只需几名员工进行集中控制。”站在中台集控屏前,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华向记者展示工厂的实时生产数据。

      2023年,该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是全球光通信行业的首座。“亨通光电年产光纤预制棒超过2500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降本增效实实在在。”刘振华说,相较之前,“灯塔工厂”单位制造成本减少21%,缺陷率降低52%,单位能耗下降33%。

      苏州工业体量几乎涵盖制造业所有门类。“对于面广量大的制造业中小企业来说,‘不会转型、不想改造’现象仍存在。因此,我们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提炼自身经验,输出解决方案;鼓励龙头企业剥离‘智改数转’业务部门成立独立法人,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苏州市工信局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吴年康说。

      在这样的思路下,亨通集团启动“灯塔工厂”领航计划,将在未来3年,助力6家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标杆;35家成熟应用数智化技术企业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并将这套系统和经验推广至更多苏州企业。

      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随着智改数转进入“深水区”,如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级的集体跃升?深化“网联”是关键。

      “工业生产需要多个软件协同工作。”苏州工业软件应用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潘立表示,为加快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推进本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当前,围绕苏州“1030”产业体系,创新中心设置新能源、高端装备等行业的协同攻关组,聚焦苏州制造业核心场景,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3月5日,创新中心发布《工业软件应用创新场景开放项目建设申报通知》,明确对制造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并联合工业软件企业开发自主可控软件的项目,按照最高50%的比例、最高600万元的金额进行补贴。

      2021年,苏州在江苏省率先发布“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过去3年,智改数转网联方面的财政投入大概60亿元,但撬动的企业投入估计超过900亿元,实现了规上工业企业首轮全覆盖。苏州市工信局副局长万资平介绍,苏州计划到2026年累计指导5万家中小微企业完成数字化能力评估,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6.5万元/人,创建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000个。

    4.提升绿色集约水平,加快转型升级

      绿色低碳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苏州产业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累计创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家、绿色工厂77家、绿色工业园区6家,数量均居江苏省第一。

      初春时节,浙江宁波舟山港港口一片繁忙景象,船舶停泊靠岸,连接岸电进行补能。“过去,船舶停靠港口期间使用燃油辅机进行发电,排出大量碳氧化合物、灰尘、硫化物等;现在,从陆地电网引电供能的岸电模式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该港口岸电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港口行业总经理瞿志常介绍,汇川技术建设的港口岸电系统已达240套,同时助力70个港口码头实现岸电常态化连船,连船次数超过万余航次。

      “我们希望与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抱团’,真正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和工艺突破。”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韩国震表示,从“节能、节材、增效”三大维度入手,公司率先在苏州工厂使用自主研发的数字能源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化“零碳工厂”。2020年,该公司获批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苏州是工业大市,也是能源消耗大市。如何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存量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一方面,苏州大力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工业重点领域节能改造。2022年,苏州在全国率先发布《苏州市“近零碳”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通过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使用新能源、参与碳交易、供应链降碳等措施创建“近零碳”工厂。

      另一方面,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工业用地效能。不久前,《苏州市“工业上楼”设计指引(试行)》《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施方案》《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密集出台,未来3年,苏州每年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工业化,组建1000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支持重大项目。

      一个个目标背后,是苏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与奋斗。苏州正以“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数实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化新路,姑苏“智造城”为秀美江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报记者 苏雁 杜倩 本报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