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情况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杨圣敏
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牢固树立、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相关工作随即在全国展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率先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教材和课程中,2021年国家民委开始组织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前后将近三年反复推敲修改,又经过全国多所高校数十位资深学者的指导,概论教材终于出版发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活动中曾形成多个高潮。党的十九大以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被确定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还写入党章。党和国家如此重视意味着什么?个人认为,这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短期的工作、短期的任务,而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为此,中国学界已在筹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这个学科的第一部教材,是这个学科的开山之作。学科的建设还需要编写更多教材。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老师们正在加紧做这项工作。这个学科的建设将充分体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话语、中国立场和中国理论,为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舆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提供助力。
全面阐释中华民族发展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何星亮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全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古代各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教材,是当前民族学界一部过硬的民族理论教科书。该教材注重从学理性和逻辑性的角度,系统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实现了学理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例如,教材强调“关键要把握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是前提和根本,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需要的,但不能固化、强化民族差异性,更不能让差异性阻碍民族融合”,正确地把握和科学处理了共同性与差异性。同时,这也是一部全面阐释中华民族历史是不断“交融一体”的教材,它深入阐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对于增强当代全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资料,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坚定“五个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沿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发展,在新时代进一步团结融合。
在概念的界定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杨共乐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特色,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及其连续发展历程,阐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回答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及“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重要学理问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对一些重要概念有了更明晰的表述,如:中华民族。书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对于教科书编撰意义重大。应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这方面已经作出许多有益的探索。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一部带有开拓性、原创性的标志性作品。它产生于新时代,是新时代的重要成果,同时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