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1日 星期一

    美丽乡村的诗意栖居

    作者:陈应松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1日 11版)

      地处苏南的白塔村,霞光中出现了一片瑰丽而梦幻的水墨田园:黛青色的山峦、圆润的拱桥、波光粼粼的水泽……诗意的生活,被绚烂的霞光镀亮了。

      白塔村有白塔山,高约五十米。白塔山上,一座七层宝塔矗立云端,圣洁庄严,时而有钟声袅袅传来,清远悠长。白塔村民风淳朴,文化深厚,人们和睦相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白塔村的地底下有大量矿藏,然而当地的干部群众都清楚,如果挖出矿藏,付出的代价将是风沙扑面、满目疮痍。关于“开发”,他们想到的是开发文化,是生态保护,空气说不定也可以卖钱哩。矿藏挖光了便没有了,然而好空气好风景永远在那儿。白塔村的村民对山水友善,他们也在保护山水的过程中,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在村里,随处可见与山水融为一体的民居,这里有隔水问樵夫的野趣,又有禅房花木深的机趣。

      在行香竹苑民宿,竹林深处,江南庭院的风雅迎面而来。鸟鸣山幽、蝉噪林静、花落溪香、雨住岚飞,那正是我们向往的诗意生活。云芯山庄芳草葳蕤,山庄主人的金丝楠木馆则是另一个天地——无论是千年阴沉木还是珍稀沉香木,无论是出自名家大师之手的紫砂壶,还是玉雕、木雕,都尽显江南雅士的品位与情怀。这里的半山有庐民宿非常有名:站在露台上,置身于半山的云雾里,听松风飒飒、竹叶瑟瑟,看星河灿灿、流萤点点。在白塔村,这样的民宿时常在曲径通幽处与你撞个满怀。有游客写下这样的诗句:“忽起鸟声惊扰梦,半山春色已临门。”鸟声惊梦,醒来已是半山春色,这样的梦境何等美妙!还有游客留言道:“对面的林子里有好多萤火虫,咱们一起去捉萤火虫吧。”“咱们一起去捉萤火虫”,这简直可以当作白塔村的宣传语。

      其实这些民宿都只是村里牵稼园的一部分。牵稼园内,修竹万竿,茶园飘香,泉水叮咚,山光水色,亭台楼阁,四季花开。这里有二十多家别具匠心的民宿,它们让一座小小的山冈、一片曾经贫瘠荒凉的土地,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休闲度假胜地。

      兴望农牧也是一处美妙之地。这里进行着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粪综合利用,却也是廊榭楼阁,小桥流水,庭院深深。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养猪的地方竟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观光园。

      宜人书院的风格则是现代、时尚的。这里有大量藏书,有茶与咖啡,有网吧,有文创产品,有白塔抖音室……它们展示着江南乡村的文化底蕴和现代风情。在书院二楼的走廊上,我看到了“读书、耕作、圆梦”六个大字,这让我想到了中国乡村“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耕读常态,如今,他们将这些传统美德赋予了现代元素,注入了新的气象。

      在白塔村,我看到了一件文物——木制的、年代久远的榨汁机,它的样子像板凳,有一根长长的杠杆。难以想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江南农民的家中竟有这等器物,用以将水果和蔬菜榨汁饮用——这是贫困岁月中依然不泯的对精致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或许源自他们的基因,而今天的白塔村村民依然在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走到户外,漫步于河畔,只见水草茂盛,芦苇起伏,几只白鹭立于水渚,蛙声响彻田垄,荷叶田田,花草萋萋,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白塔村,古典、现代、自然,水乳交融。

      村子发展高端民宿,推广高效农业,兴办芳香产业,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推销他们自创的“白塔味道”系列农产品,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5.8万元。而他们过的又是一种听鸟鸣醒来、听蟋蟀声入眠的生活。

      在他们看来,没有游客来,无生气,游客来多了,又嘈杂。于是,村里打造了一个“静态区”,与蓬勃火热的旅游区、村企业、养殖场完全不同,整洁、安静,进而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苏轼诗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境的安谧、空明能让人懂得如何立身、处世、修心。这样的“静态区”,也是人们身心的“特区”、修身养性之佳境。

      村书记嘱我写幅字,我写下了“白塔味道”。生态味、山水味、乡愁味——这就是白塔村的味道。

      (作者:陈应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