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贵阳孔学堂:202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频词

    作者:问永宁 孙劲松 肖立斌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7日 13版)

      贵阳孔学堂通过“新浪舆情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情况进行数据搜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搜索到相关高频词若干。经武汉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深圳大学国学院和贵阳孔学堂相关学者筛选、合并与论证,总结出2023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高频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包含着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方面。实践的结合与文化的结合需要两者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需要在中国具体实际中落实。

      当前,在文化层面的“第二个结合”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通过相互契合才能实现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通过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之处,不断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

    理论创新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理论就不可能创新。在文化领域,通过解放思想,推动“第二个结合”,完成理论创新,进一步实现制度创新,这是一个面向未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国学

      近代“国学”概念产生于清末。面对“西学东渐”的大趋势,张之洞、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用“中学”“国学”“旧学”代指中国古典学术,经章太炎等人的提倡,“国学”逐渐成为最简明、民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名称。“国学”的核心是数千年处于主流地位的“经学”,向外辐射到经史子集各类古典学术,其研究范畴包括所有古典学术,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并非对传统文化的自然承续,现当代“国学”是传统文化在东西方学术思潮碰撞中主动转型为现代学术体系当中的“中国古典学”学术体系。

      进入新世纪,“国学热”方兴未艾,各媒体平台的国学栏目备受关注,各大出版社的“国学读本”层出不穷。众多高校纷纷成立国学院,建设国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弥补将古典学术划分到文、史、哲各领域进行教学研究的不足,培养了一批批古典学术领域的高端人才,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社会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文化基因,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庆活动、自然知识和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

      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水平,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教育、媒体、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积极创新传播形式,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系列化传播机制,建设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传播平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并扩大辐射面,继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华民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五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所敬仰、认知和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中华文化生存、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也是向新时代青年发出的有力号召。

    创造性

      创造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化,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坚持创造性,就是要立足世界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突破、新跨越和新发展。因此,社会各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大力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使命

      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遗产、古籍日益走进民众心中;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有着独特见解,蕴藏着丰富的个人生存和治国理政智慧。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旧邦新命、其命维新的革新思想,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的法治思想,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廉政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思想,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价值观涵养,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皆是中国智慧的深刻内涵,共同积淀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正确认识和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挖掘其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物、文献和文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的考古发掘和对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秦简、敦煌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的整理研究,有力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坚持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坚守文化根脉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全面挖掘、深层注入,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问永宁 孙劲松 肖立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