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学院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8年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2005年获准成为独立学院,2020年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现有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4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成立26年、转设3年多以来,苏州城市学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做大做强人文艺术类学科,成立苏州发展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院等17个科研平台;以服务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聚焦苏州产业转型发展需求,获批工信部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学校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上持续发力,2022年12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苏州城市学院将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苏州大地,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办学理念,力争成为独立学院成功转设的典范样本,成为促进地方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优质智库和人才摇篮,成为综合实力居江苏省内同类院校前列、个别领域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努力为苏州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转设转型平稳顺利 步入应用型高校新篇章
苏州城市学院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内,毗邻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深厚。2020年12月,教育部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立足新发展阶段,苏州城市学院以实现“平稳转设、顺利转型、质量提升”为目标引领,全面实施创新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和资源优校“六大战略工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内涵式发展水平。
通过改革创新,苏州城市学院正在逐步完成体制机制由独立学院向市属公办大学的转变,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用人评价与教师评价改革等,统筹解决好转设的各类问题,保证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办学定位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加快推进。全面提升党建、管理、服务和事业发展水平,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升格为大学奠定坚实基础。2027年基本形成对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24年2月18日,江苏省苏州市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会议召开。苏州城市学院高质量发展再获肯定,蝉联苏州市属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苏州城市学院将进一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苏州发展同频共振,为苏州“建设高标准现代教育强市,建强新时代苏式教育品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更多更大力量。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作为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新建本科高校,苏州城市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能力提升工作,坚持党管人才,锻造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和教师人才队伍。
苏州城市学院以党建融合资源,互通人才共育。构建“大党建”格局,打造“党建创新联合体”凝聚发展合力。苏州城市学院积极加入苏州市吴中区校地合作理事会,与吴中区教育局共同牵头成立党建联盟。依托“政治理论联学、优势资源联享、实践活动联办、党员队伍联建、中心工作联动”的“五联”共建体系和各级各类党建平台,在面向地方、服务师生方面寻求新突破,推动学校高质量办学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苏州城市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能力,为匹配学校转设转型提升所需,学院探索构建“文正学堂”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在2023年实施的“345”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行动中,共有128名干部参加了43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题培训、技能提升和专题调研,做到分层分类、全面覆盖。
苏州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志宏表示,当前,苏州城市学院以“应用型”为导向,一方面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更加注重和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育提升,力争至2027 年底,应用型学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人数超过 50%。
倾心“引才” 转设3年多来,苏州城市学院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36名,其中包括获 “333工程培养对象”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4人次。柔性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共引进包括江苏省产业教授在内的兼职高层次人才140余名。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建立健全外籍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国际化办学项目,彰显国际化水平。
悉心“育才” 学校通过新进教师成长计划、骨干教师发展计划、“文正优青”计划等全方位推进教师培养。制定包括《苏州城市学院选拔教师赴校外挂职锻炼实施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升教师实践技能。3年来,经学校培育,荣获包括省“双创博士”、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在内的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23人次,荣获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精心“用才” 一方面学校注重校企、校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地方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3年来,56名教师获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名教师赴省部级单位及厅市级单位挂职(脱产),82名教师赴企业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高质量咨询报告50余篇。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本科生人才培养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苏州城市学院试点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行为学分制等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先导、人才培养过程更新、教学改革深化、专业内涵优化、满意课堂建设、平台建设协同、教师教育素养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及校园育人文化提升九大行动,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苏州城市学院实行完全学分制,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学生按兴趣按需求选课,学生课程菜单化。学生修满人才培养方案各模块学分和最低总学分要求后,在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可以提前或延迟毕业。推行“跨校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线上线下修读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课程,进行学分认定。
参加“青年大学习”每次加3分、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加1分……苏州城市学院学生毕业时,不仅有一张“课程学分成绩单”,还会拥有一张“行为学分成绩单”,为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能力素质特点提供更精准具体的依据,也为辅导员教育引领工作实现精准导航,进而在全校构建起“三全”精准育人模式。
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苏州城市学院着力探索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于2022年特别成立文正书院。文正书院面向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及“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一新生招生,分别组建工科基地班和文科基地班。文正书院以导师制为基础,每个基地班配置3名学术导师、1名生活导师。双选后确定的学术导师以学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两方面作为抓手,指导基地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文正书院在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设多领域的通识课程和各类科技活动供学生修读。2023年,陆续举行《蔡元培与中国现代大学的创建》等30余场学术讲座、“文论研究的理论范式”主题论坛、“中国特色文论体系研究”高端论坛等大型学术活动,为学生献上了学术盛宴。
创建“融城思政”品牌 驱动思政一体化育人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苏州城市学院坚持校地融合发展,创建“融城思政”品牌,将苏州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融城思政”品牌,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2024年1月,苏州城市学院申报的《打造“融城思政”工作品牌 拓展大思政育人新格局》项目获评2023年度苏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成果项目。
学校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编写《青春里的苏州记忆》思政实践教学教材,在苏州市遴选10大类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基地,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其中;还将选拔百名学子在100个教学基地进行演讲,以短视频形式打造更益于传播的“百名学子讲百点思政”课。
苏州城市学院创建网络思政中心,统筹学校“大思政”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各相关平台,积极发挥资源集聚作用。创设“翠微君”IP形象,以“思政云课堂”“朋辈引领课堂”“文化沁润课堂”“数字思政课堂”等为载体,强化“小IP”带动“大思政”。由校团委打造的“翠微君”AI机器人作为学习新样态,设计了思政教育、校园生活、苏州文化等方面的近千个问题,能够实现人机交互,通过“精准滴灌”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2022年5月,苏州城市学院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自主试点高校,为江苏省内首批自主试点高校。自试点建设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扣“学校即社区,社区即学校”的建设理念,打造“三维一体”的生态育人共同体。
全体校领导以第一班主任身份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充分利用办公室、党团活动室、心理驿站、自习室、健身房等功能空间资源开展开学第一课、中秋茶话会、主题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走访宿舍活动、社区民主议校会等活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已然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园地。
建设特色产业学院 促进“四链”深度融合
苏州城市学院扎根苏州大地,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旨在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苏州地区产业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023年3月,苏州城市学院与企业共建的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成功获得工信部的立项支持。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共选聘江苏省产业教授7名,开展专家线上线下讲学20多场,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学校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苏州市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开展光电信息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学校与苏州市吴江区发改委共同开展“专精特新”产教融合试点调研,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29家,开展31场人才培训会。
以光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为牵引,学校同步成立健康养老、数字经济、智能载运装备、人工智能4个产业学院,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四链”深度融合。
康养产业学院与苏州市康养集团共建,培育高层次人才,助力苏州康养城市建设;数字金融产业学院与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等合作,为苏州数字金融实验区新兴金融产业的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实战型的金融专业人才;智能载运装备产业学院联合企业共建,已有喂粕自动上料输送机、民用机场行李牵引车等成果;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立足“城市”和“应用”,培养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的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校分别面向光电信息、新能源技术、自动化、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开设6个微专业项目。通过为期一学年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对某一交叉学科或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有较为深入的认知。目前已经开设3个学期,培养学生117名,深受企业的好评。
实施特色名校工程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苏州城市学院坚持“立足苏州、扎根苏州、融入苏州、服务苏州”的校地合作办学道路。2023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苏州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构建支撑太湖治理与保护的思想智库和技术平台,苏州城市学院太湖研究院正式成立。
太湖研究院以科学研究为本职,致力于太湖流域生态资源梳理、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重点围绕太湖历史与文化遗产、太湖文旅融合发展、太湖生态保护与恢复、太湖产业可持续发展四大方向开展研究。未来,学院将把太湖研究院打造为系统性全方位研究太湖的国内一流高水平专业机构、太湖研究人才新高地和实体性高端智库,并为太湖博物馆的运行提供智力支撑。
苏州城市学院主动对接苏州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地合作关系,与剧团、馆院、企业等成立了苏州市评弹人才培养联合体和苏州市昆曲人才培养联合体。苏州评弹学校和苏州市艺术学校成功挂牌苏州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多方合力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苏州城市学院立足推动科研发展与城市需求相促进,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创新,在城市品牌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更新研究、光学工程重点方向上,打造出稳定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扎实的科研平台支撑、丰富的成果积累以及较强的决策咨询服务水平,持续发挥促进地方改革发展的优质智库作用。
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自2021年12月获批苏州市第二批新型智库以来,截至2023年12月,共有40余篇决策咨询成果在市级及以上内参发表。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院长芮国强完成的《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千年运河”品牌——关于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强链的政策建议》等2项成果,获2022年度智库优秀成果一等奖。2023年,文正智库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建设现代化创新强市》研究成果再度获评CTTI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
未来,学校将继续全面实施创新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和资源优校“六大战略工程”,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气神,扎实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努力为苏州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