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4日 星期一

    “雷锋船队”:

    让雷锋精神奔涌不息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朱金波 《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4日 04版)

      长江之滨,春光明媚。一个绿色岗亭、两个笔挺身影引人注目。“雷锋哨”是印在岗亭上的标识,也是“雷锋船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扎根长江两岸,守护万家灯火。

      武汉长江大桥旁停泊的趸船,是武警湖北总队武汉支队船艇大队的所在地。这是一个拥有光辉历史的英雄大队,先后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抗洪抢险英雄船艇大队”等称号,有万里长江上的“雷锋船队”之誉。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乘坐船艇大队“W506”艇,勉励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雷锋那样当好人民的子弟兵。此后,“W506”艇被重新命名为“66-716”艇。退役后,该艇停泊在汉口江滩陈列平台,成为连接历史与新时代的一扇窗。

      当时的船艇驾驶员就是船艇大队“雷锋班”的第一任班长胡建平。服役37年,他先后参加抢险救灾15次,救助溺水群众760余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万里长江活雷锋”。即使是退役后,每逢新兵下连,他也会特意回来,讲讲雷锋班的往事。

      “可以说,每一个船艇大队的兵都听过老班长的故事,我也很受触动,希望把雷锋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现任“雷锋班”班长程佩说。

      船艇是船队的关键,机舱是船艇的心脏,“雷锋岗”就设在这个位置。一级警士长杨建丰是1998年入伍的老兵,对这里的每一颗螺丝钉都了如指掌。

      “在启动前要对器件外观进行检查,水是不是足够,油箱有没有加满,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在航行过程中不出任何纰漏。”说起机电岗的工作,杨建丰如数家珍。

      机电岗是船艇大队最艰辛的岗位,空间小、温度高,夏季舱内温度近50摄氏度。船开起来,舱内噪声达90分贝。“工作两个小时,再到甲板上来根本听不见别人说话。”杨建丰说。

      “雷锋岗”诠释着坚守机电岗的不易,也无言地诉说着这些年的变与不变。机器在不断更新迭代,杨建丰的专业技能也跟着进步。他不但自己本事硬,还做研究、写教材,希望培养出专业强、肯吃苦、能坚持的好机电兵。“我们要像一个螺丝钉,爱岗敬业;像一滴水,团结协作;像一团火,乐于奉献;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最后成为一片叶,懂得感恩。”杨建丰对“雷锋岗”有着深刻的理解。

      扎根岗位的同时,船艇大队还组建起了一支特别的“兵哥哥志愿服务队”。

      “奶奶,家里最近还缺不缺什么呀?有事您说话!”战士岳华荣熟络地拉起79岁冯寅生奶奶的手。

      冯奶奶的老房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和船艇大队营区同属彭刘杨社区,现在家里只有她和孙女两个人住。30岁的孙女因患病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我孙女体重得有150斤,没法带她出门,头发长了看着乱糟糟的,理发是个大问题。”

      得知冯奶奶家的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向“兵哥哥志愿服务队”反映,会理发的“兵哥哥”带着工具,上门给冯奶奶的孙女理发,其他“兵哥哥”帮着家里打扫卫生。“每个月28日他们都会过来。”约定好的日子冯奶奶记得清楚,“船队的孩子们好,兵娃娃们好!”

      理发、修家电、打扫卫生、除冰铲雪……“兵哥哥志愿服务队”和老百姓的联系越发紧密。

      “我希望能把更多热情奉献给社区居民。看着我的努力能实实在在给他们带来帮助,我感到开心极了!”00后新兵吕龙庆满脸自豪,“等我能带新兵的时候,也要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让它焕发新的光彩!”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 本报通讯员 刘欣然 朱金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