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9日 星期四

    “地面空间站”通过验收

    系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9日 08版)

      【科技前沿】  

      本报哈尔滨2月28日电(记者张士英)27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以综合模拟真空、低温、粉尘、电磁辐射、电子/质子辐射、弱磁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由此被称为“地面空间站”。

      “人类发射的各类航天器到空间环境中所面临的是完全不同于地面的环境,这些空间环境会对航天器产生何种影响,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和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探索这一问题。”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常务副总设计师、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表示,“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就是在地球上建设一个与真实宇宙空间环境相似的‘地面空间站’,相当于把空间站‘搬’到地球上。未来,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这里就可以完成。”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的“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项目,旨在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空间环境耦合效应试验研究平台。

      据悉,该项目从2005年开始论证,到正式通过验收,历时18年。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各系统已全部投入试运行和开放共享,服务了国内外多家用户单位,支撑了我国多款宇航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一系列国家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

      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突破了空间环境模拟及其与物质作用领域的系列关键技术,项目总体建设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装置运行成效突出,科技与社会效益显著,同意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装置的建成为构建形成我国地面物理模拟、在轨实验验证和数值模拟仿真三位一体的天地一体化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体系提供了核心平台。装置的建成有利于揭示空间环境下物质结构演化规律和耦合效应的物理本质,为服务我国航天器在轨可靠服役、人类长时空间驻留、深空探测和商业航天发展等国家重大空间活动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支撑,将有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表示,该装置对我国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技术体系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端人才的培育与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不断优化装置技术指标,持续提高装置科学水平,并依托该装置有组织推进科学研究和发现探索,加速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培养更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为我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重大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