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竹笛吹响共富之音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05版)

        位于紫荆村的竹笛二十四节气广场。资料图片

        紫荆村的年轻人正在直播卖竹笛。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欢迎来到直播间,现在正在展示的是紫荆竹笛的制作过程……”屏幕前,董泽杰正用刀尖不断挖挑,调整孔洞。“音孔的大小深浅,需要根据演奏者的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细微的修改要靠手工,机器是做不到的。”董泽杰介绍。

      这样的网络直播,不仅让董泽杰经营的竹笛店铺人气越来越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

      地处杭州市城西的紫荆村立足苦竹资源优势,把小竹笛做成了大产业。现阶段,全村竹笛年销售量超450万支,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中,至少有85支竹笛产自这里。该村打造的“中泰竹笛”区域公用品牌也越擦越亮。

      “中泰竹笛”好在哪?答案就藏在竹林深处。记者沿着紫荆村苦竹园小径拾级而上,2.8万亩竹林郁郁葱葱。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库”,这些苦竹细长圆滑、厚实坚韧,是制作竹笛的上等材料。苦竹经过四五年“风刀雨剑”、霜冻雪侵,仍旧修长挺立、无腐无蛀才能“雀屏中选”。砍下来的苦竹还要放在避光、干燥、通风的地方,自然阴干两年以上。在这期间,竹子不能出现任何发霉、开裂、变形等问题,同时还要保持恰到好处的湿度。

      一支竹笛,看似简单,却是技艺的浓缩,要经过72道工艺!竹笛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卫东制笛近40年,尽管他创办的公司有十几名工人,但选材、定音、校音等几个核心环节,他依旧坚持亲自上阵。在黄卫东眼里每根笛子皆具个性,遇到满意的作品,他才会动刀刻下自己的名号。

      过去苦竹只能做竹制品或者柴火,价格几角钱一斤,而通过发展竹笛产业,苦竹变成了“富竹”。2023年,紫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在杭州竹笛行业协会会长董雪华看来,中泰竹笛产业有今天,一靠匠心传承,二靠精益求精,三靠艰苦创业。时至今日,为提升品质,紫荆制笛人仍孜孜不倦,提升生产环境、规范制作流程,与全国多所音乐院校长期合作,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大师成立工作室,独领行业风骚。

      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对记者说,回顾制笛产业发展历程,先有大队党支部封山育林,护下一方资源,后有党员带头推广制笛技艺,富起一方百姓。如今,村里创建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构建起“村党委—行业协会党支部—工坊党小组”三级联动组织架构,打造“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人人共富”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据了解,紫荆村深挖竹的文化价值,依托竹笛夏令营、笛箫文化公益课堂、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等活动,广邀笛界专家、演奏家等,通过制笛与演艺的频繁互动,提升“中泰竹笛”知名度。“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深度体验竹笛制作和笛文化,将非遗技艺发扬光大。”杭州竹笛行业协会副会长、竹笛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丁小明说。

      “竹笛之乡”产业发展升级,离不开青年人的加盟和传承。从小伴随着竹笛和笛音长大的孩子们,很多把音乐作为专业方向,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丁小明的女儿丁雨晨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组建工作室研习制笛技艺、搞培训、做直播和开发文创产品。现在,像丁雨晨这样回乡创业的“笛二代”有30多位,他们大多从音乐院校毕业后从事与竹笛相关的工作——竹笛制作、竹笛销售、竹笛演奏、竹笛培训等,并且慢慢接手了家里的竹笛厂。他们也为紫荆村竹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直播经济”兴起后,竹笛的网络销售占比从30%一路提升至60%。

      紫荆村的沉浸式田园文旅火出圈后,许多家庭和年轻情侣纷纷赶来“打卡”。以紫荆村为核心区域、以田园生态为框架,中泰街道建设了竹笛文化氛围浓厚、诗意栖息的“中国竹笛第一村”,并与周边村落形成“未来笛乡示范带”,衍生出户外运动、茶家乐等新业态,吹响“共富之音”。

      2023年以来,紫荆村进一步健全了竹笛展示馆、竹音斋、竹音广场、百乐集、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出了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我们将继续立足特色产业,尤其围绕‘种竹、做笛、卖笛、演笛’,让紫荆村不仅是竹笛的生产中心,更是创新产品的研发中心、笛文化的传播中心,并向农文旅融合的示范地、共同富裕的样板地迈进!”鲍明远说。

      (本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