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3日 星期五

    至情至性,至真至纯

    作者:陈世旭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3日 15版)

        牡丹亭·寻梦 高马得绘

      最初知道汤显祖,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从农场被借调到县里做农民通讯员,住我楼下的一位从县中学来的老师,每天晚饭后总是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坐在院子里读得津津有味。那是一本“供内部学习”的《汤显祖戏剧集》,我很觉新鲜,请求借阅,他满口答应。我眼巴巴地等着,然而几天后那本书不知去向。十年后,我回到省城从事专业写作,被安排在省文化单位的一个研究机构,那里有大量的戏曲资料,我首先找出了《汤显祖戏剧集》。

      之后,我时常有机会参加以汤显祖及其戏剧为主题的纪念或研讨活动,对这位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他天资聪慧,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入仕后因上疏而被放逐,遇赦内迁后又因触怒权贵不得不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其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重要文献;他勤于艺术实践,是地方戏曲的领袖、导演学的拓荒者;他有诗作多卷,修订过《宋史》,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而其最高艺术成就为戏剧创作,他本人最得意、影响最大的是其代表作《牡丹亭》。

      这是一个女子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官家千金杜丽娘爱上了梦中书生柳梦梅,竟伤情而死,她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而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牡丹亭》横空出世,立即引起轰动,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的戏曲演出奇观。同代行家们的好评无以复加。吕天成称汤显祖为“绝代奇才”。王骥德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沈德符云:“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即使是认为汤显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人人称赞《牡丹亭》。

      《牡丹亭》不但为当时的中国观众所喜爱,而且传播到英、日、德、俄,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显祖由此被誉为“中国戏圣”。

      上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首先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汤显祖从此有了“东方莎士比亚”的文化标签。40年代,我国戏曲研究家赵景深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中进一步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生卒、地位、取材、创新、影响五个方面的相同点。

      这样的对比固然有其根据,却失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特性,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不能离开历史背景、社会风俗、艺术传统来作简单的对比。汤显祖就是汤显祖,不需要任何人来衬托他的高度。他一个人站在那里,就是千军万马。

      事实上,无论中外,艺术家的灵魂都是相通的,其艺术的价值核心——即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相同的。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05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情感为经,以真善美为纬,谱写了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思辨式美学,完整阐释了真、善、美三大主题,展现出浩瀚而深邃的思想图景。

      而在汤显祖这里,真善美首先是他的人生图景。

      汤显祖是率真的。

      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拾青紫如草芥,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腐败,两次会试都严词拒绝卖身投靠,结果名落孙山。他一生蔑视权贵,即使被许以翰林地位,也决不同流合污。文学上,他重创新而反复古,思想和旨趣与权势煊赫的复古派大相径庭。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所有这些,构成了他在创作中追求个性表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时常跳出清规戒律的束缚,“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在他看来,“情之所必有”。他极推崇王维的一幅画,画中一棵充满生机的芭蕉树长在冰天雪地中,以映衬画中人高洁的人品。有人认为应将画中的芭蕉改为梅树以应冬景,汤显祖不以为然:“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冬景也。”正因此,《牡丹亭》中,杜丽娘可以因情而死,又可以因情而复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是善良的。

      他被贬谪徐闻,虽然自吟“伤心不问梁国老,白首湘江逐汉臣”,却没有忘记要有所作为。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此前五百年,苏轼被流放时曾路过这里。本为典吏的汤显祖却投入了大量精力兴办贵生书院,开启民智,亲自登堂讲学,“每日津津不厌”,以至“海之南北从游者甚众”。

      大约一年后,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此间一派萧条,“学舍、仓庾、城镇俱废,殆不成县”,连个城门都没有。刚来不久就听见衙役禀报有老虎叼走乡民。汤显祖当即签发驱虎公文,虎患渐成往事。继而,“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带头捐官俸,建成遂昌史上的第一所学堂。又不时下乡劝农,常年与学子切磋诗文。

      汤显祖把遂昌当作了他的理想国,决心以感化劝善,以善政让治下成为“有情之天下”。除夕,他让狱中囚犯回家过年;元宵夜,他让囚犯撤了枷锁,穿上干净衣服,上街观花灯。囚犯们按时回狱,竟无一人趁机脱逃。

      这块“赋寡民稀”之地由是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

      《牡丹亭·劝农》中有太守与民对唱:“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此乃他遂昌为政的缩影。

      只是,“有情之天下”的美梦,终究只能在戏曲中长存。

      五年后,汤显祖像千年前挂印而去的同乡先贤陶渊明一样,毅然弃官。

      旷世的天才负有更大的使命。一个混浊的世界需要一面照耀人心的镜子、一盏温暖人心的灯。黑暗的天空,需要一颗璀璨的星。

      汤显祖走后,遂昌民众为他建遗爱祠,十年后,又请画师到临川,摹得他的画像,张挂于生祠,见画如见人。

      《牡丹亭》写的是冥界,但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温暖人情:判官狰狞,却替杜丽娘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

      汤显祖正是用悲悯创作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汤显祖是唯美的。

      《牡丹亭》充分展示了汤显祖卓越的艺术才情。以往的戏曲一般按时间顺序叙述,《牡丹亭》则用“回叙”与“预叙”打破了故事的线性发展进程,并且在情节的推进中展现了宏大的地域空间与叙事场景。此外,还有一个虚实场景切换的维度,即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切换。杜丽娘一人便经历了现实、梦境、冥府三种不同的情境。美好的爱情不受时空的约束,远在天涯,也近在咫尺,任何森严的藩篱也不可阻隔。

      “二十年来才一梦,牡丹相向后堂中。”汤显祖以杜丽娘的视角为切入点,展开对梦境的叙述:温柔缠绵,五彩缤纷。虚无缥缈的梦境反映了对追求爱情与释放天性的渴望。朝朝暮暮的凝望,等一个花好月圆。

      因情生梦,因梦成戏——汤显祖为此设置了许多相关的背景。杜丽娘超越生死的过程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而是在每个阶段一丝不苟地、细致而自然地逐步展开,在不知不觉中把两个不同时空中独立的人物联系起来,展示了一段神秘而又动人的时光旅程。看似虚假的梦境对杜丽娘来说像庄周梦蝶一样,是比现实还要真实的存在。这种时空交错的叙述形成一种自由、跃动的写意性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奇幻性。大胆的想象、奔放的热情、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刻画出“死死生生为情多”的杜丽娘这一“至情”的女性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吕天成评《牡丹亭》:“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牡丹亭》出神入化的演绎,表达了人们对情感的渴望,征服了无数观众。而四百多年前就出现了这种穿越式的戏剧结构,让我们不能不惊叹汤显祖的创造力。

      作为中国戏曲在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牡丹亭》还以文辞典丽著称,单单阅读剧本,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牡丹亭》隽言丽句俯首可拾,为中国的戏剧艺术提供了辉煌的文学范本,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艺术的审美经验。汤显祖因其才藻的富赡被同代戏剧家慨叹为“千秋之词匠”。由于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批刻意模仿他以追求文采的剧作家。

      真善美,是汤显祖作品的灵魂。而《牡丹亭》,是真善美最生动最瑰丽的艺术呈现,是戏剧的高峰,也是文学的高峰。

      唐孙华诗曰:“临川逸藻许谁群,笔挟仙灵气吐芬。才子文章机上锦,美人形影梦中云。《金荃集》在传新句,玉茗堂空冷旧芸。仿佛吟魂来月夜,落霞余唱或时闻。”

      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在临川落成不久的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留下墨迹“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后,我走出厅堂。晴空万里,暮色将临,我像那位诗人一样,仿佛听到了伟大的艺术家霞光般烂漫的吟唱。

      (作者:陈世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