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新年伊始,一组汽车市场产销两旺的数据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旺盛活力。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年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3.4亿辆,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持续攀升,围绕汽车使用形成的后市场,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力巨大。
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从售出到报废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涉及维修养护以及金融和租赁等多个细分行业。前不久,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汽车配件流通环境、促进汽车维修服务提质升级、优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等7方面政策措施,明确了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系统部署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
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须着眼消费者需求,促进汽车后市场规模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乘用车平均车龄已超过6年,维修服务需求随之增长,但当前汽车维修服务仍然存在“小散弱”的特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仍待加强。近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中国汽车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今后将完善回收拆解体系,打通循环堵点,深化汽车流通消费改革,持续推动汽车从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引导和赋能之下,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潜力有望加速释放。
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迈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的“新四化”阶段,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汽车工业新的增长极。这对汽车后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机制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智能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工信部预估,2025年乘用车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将达到70%,智能化成为推动汽车行业革新的一大趋势。要实现智能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目标,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为创新活动降低成本,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深化创新环境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改革,激发汽车后市场的新活力。
适应汽车市场发展新形势,完善契合产品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汽车快速更新换代和日益趋近消费电子产品的特性,让消费者更在意购买时机。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说明包括智能汽车在内的科技产品从引入到成熟再到衰退的周期正日益缩短。汽车后市场可从不同方面补足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精细管理机制。一是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价格行为,为延长智能汽车的有效生命周期提供有效路径。二是统一标准,让软硬件模块的独立定制和升级服务成为可能。如此,汽车将不再是一次性购买的产品。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能通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顺应汽车消费新趋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相较于传统汽车后市场,智能汽车后市场对技术和专业知识有更高的门槛,使人才缺口问题逐渐显露。为此,应敏锐把握并顺应汽车后市场“新四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产教融合推动相关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智能汽车后市场的急需人才。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大胆使用高端技术人才,促进行业人才合理流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提升汽车后市场的全要素生产率。
当前,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汽车消费的趋势革新,汽车后市场正成为一片有待挖掘的“蓝海”。未来,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我们定能稳步促进汽车后市场蓬勃发展,为扩大汽车消费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张春敏,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