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星期四

    充分释放工程科技人才红利

    作者:林德明 杨中楷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16版)

      【科学随笔】

      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一奖项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

      我国拥有庞大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但如此巨大的人才规模,以及完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并没有将我国的工程科技人才红利充分释放。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现有工程科技人才层次、领域、空间的底数刻画不够清晰,层次结构不够合理,缺少发挥定海神针作用的核心领军人物。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78人,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二是工程科技人才的空间布局不均衡,高水平城市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区域间的人才流动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以2022年以来专利发明人数量为例,广东省发明人最多,为433831人,其次是江苏省,为402965人,而西部比较发达的四川省仅有106823人,陕西省也仅有77078人。

      三是人才链产业链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现象,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占主体地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针对性不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没有发挥好引导作用,致使部分领域供需矛盾较大,特别是从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可持续供给不足。

      工程科技人才红利的充分释放是以人才梯队的系统结构为基础的。如果将工程科技人才视为一个系统,则在系统内可以划分为青年工程科技人才、中坚科技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三个层次。在政策变量和环境变量的作用下,每一位工程科技人才作为系统中的要素,不同层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转换,通过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涌现,实现工程科技人才整体的系统功能。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工程科技人才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系统三者间形成“双循环”结构。一方面,区域创新系统通过高校培养出青年工程科技人才输送到产业系统,青年工程科技人才在产业系统中不断学习成长为中坚科技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进而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区域创新系统培养出中坚科技人才和战略科技人才,引领产业系统的发展,并利用产业系统进一步培养出优秀的青年工程科技人才,服务于区域创新系统。

      在笔者看来,我国应在工程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区域布局和产业链融合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以充分释放工程科技人才红利。

      首先,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打造以战略工程科技人才、中坚工程科技人才、青年工程科技人才为主的工程科技人才梯队。在结构上,以战略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塔尖”,代表着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最高水平;以中坚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塔身”,这是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以青年科技人才作为“塔基”,构筑起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雄厚基础,进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工程科技人才的特点进行培养、开发、使用,形成梯度鲜明、分布合理的“金字塔”结构。

      在分工上,以两院院士等战略工程科技人才为“头雁”,发挥谋篇布局、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以卓越工程师、高层次领军人才等中坚工程科技人才为“主力军”,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挑大梁、带队伍的核心作用;以青年工程科技人才为“生力军”,在工程科技一线冲锋陷阵,形成层次分明、协调有序的“雁阵模式”。同时,围绕梯队建设完善工程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机制,激发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其次,优化工程科技人才的区域布局。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高度发展的科教资源密集型城市打造世界工程科技人才中心,推动上海实现与国际金融中心相符合的全球工程科技人才资源配置功能,将深圳建设成为面向未来产业的现代化世界工程科技人才中心,从而带动全国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分别将苏锡常宁都市圈、广佛都市圈、武汉、成渝地区、西安、沈大经济走廊打造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区域人才中心,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空间上合理均衡布局,加强区域之间资源共享。通过政策协同、合作共赢、文化交流,共同营造开放多元的社会氛围,激发工程科技人才跨区域流通的活力。

      再次,推动工程科技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坚持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工程科技人才与产业规划统筹布局、与产业需求准确匹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构建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体系,明确企业在使用开发工程科技人才中的主体地位,“以才带产,以产引才,以产促才”。参照“产业链主制”,推行“人才链主制”,支持高校与科技领军型的“链主”企业合作,设立一批学科类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人才“链主”。依托“人才链主制”,促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鼓励重点产业的领军企业参与人才“链主”建设,激励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开发,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产业人才双循环。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探索工程技术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精准对接人才链与产业链。加快完善工程技术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及竞争机制,构建统一、有序的工程科技人才大市场。

      (作者:林德明 杨中楷,均系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