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星期四

    中国南极第5站——

    秦岭站,建成开站

    作者:本报记者 杨 舒 訾 谦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04版)

        建成的秦岭站。自然资源部供图

      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它为何以秦岭站命名?目前建成情况如何?在条件恶劣的南极,建设秦岭站有何秘诀?未来秦岭站又将在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围绕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秦岭站因何得名

      中国此前在南极建设的4个考察站,站名分别为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那么,建成开站的秦岭站因何得名?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其一,秦岭作为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家喻户晓、知名度高,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其二,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药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可以展示我国重视南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考察”国际倡议的良好形象。

    秦岭站什么样

      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座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依靠南十字星导航。这是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新站项目设计总指导刘燕辉告诉记者,新站内部空间功能包括指挥调度、海洋实验室、人员住宿、办公会议、餐饮活动、物资车辆维修存放、通信保障、水处理、垃圾处理、样品间、装备间、野外支持中心、数据中心等,是空间集约、功能完备的新一代科学考察平台。

      新站设计立足南极考察的大尺度规划,综合考虑后勤运转、科学观测、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等要素,形成以考察站为中心的多圈层全域考察模式,考察范围可达300~500公里。新站采用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信、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实现智慧化科考。新站的海洋实验室定位于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线监测与数据传输、样品预处理分析实验等。新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微网管理系统,后续运行新能源使用比例预计超过60%,并集成了微电网监控、能源管理平台等先进技术,让考察站运转更加绿色环保。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相关配套设施,逐项完成各科学观监测设施的安装与布放。”刘燕辉说。

    条件恶劣,秦岭站如何建成

      南极天气恶劣,地质条件也不适合建造房屋。秦岭站的建设有何秘诀?中铁建工集团南极秦岭站项目经理郑迪介绍,恩克斯堡岛上岩石裸露,盛行超强、超干、超冷的离岸风,常常风雪交加,为了对抗恶劣的天气,秦岭站主楼采用了钢结构,用钢量每平方米超过300公斤,是同类建筑的2到3倍。

      “作为南极洲下降风最强的地区之一,新站区域已知最大风速超过43米/秒。通过结构设计,秦岭站的设计抗风能力达到65米/秒,相当于17级以上的风速。”郑迪说。

      充分考虑南极特殊自然环境,秦岭站的建设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能够在短暂窗口期快速施工。用国内量身定制的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在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

      “‘骨骼’和模块建设完毕后,我们还要给秦岭站‘穿衣服’,就是安装幕墙板。”中铁建工集团南极秦岭站项目幕墙板负责人李月强说,秦岭站的幕墙板外面是一层不锈钢板,背面是铝型材复合板,最里面有一层聚氨酯泡沫板,让这件“衣服”不但坚固、美观,还特别保暖。

    秦岭站有何大用

      据悉,秦岭站将充分利用东邻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地理优势以及考察站拥有的海洋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开展大气科学、冰川学、地质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学科的观测与研究。

      另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剑锋介绍,新站将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长期观测网布局方面,填补了太平洋扇区的空白,能在环南极全域加深对环境变化的认知,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在科考领域拓展方面,新站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冰间湖生态过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新站附近有多国考察站,未来与这些考察站的合作,将共同推进对罗斯海和罗斯冰架等观测研究,共同履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把考察站海洋实验室建成国际合作平台,助力南极考察合作。

      (本报北京2月7日电 本报记者 杨 舒 訾 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