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思】
寒假是学生秋季学期结束后的连续休息时间,放假是为了让孩子们放松身心、恢复精力,更好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但一些家长把它看成“特殊的学期”,认为这是在学业上补差补缺、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于是,寒假还没有到来,一些家长便行动起来,在校外辅导机构配合下,寒假变成了“小学期”。不可否认,在寒假,我们的确需要巩固上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完成必要的假期作业,也应该鼓励孩子们完成基于个人需要和兴趣的学习任务。但在学业之外,我们更应该做好规划,让孩子们“动起来”,过一个精彩的寒假。
一是坚持运动。目前,运动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识。但假日里,孩子们生活在家庭氛围中,缺少学校里那种运动氛围,更没有体育必修课的硬性要求,很容易疏于运动。一些家长虽然也重视运动,但往往把重视运动等同于给孩子报个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体育培训班。其实单一追求以技能为导向的运动,背离了体育本身的意义和效果,让孩子爱上运动比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运动只要有趣、孩子喜欢、安全就行:可以是家庭体育,也可以结伴开展;可以在小区、体育馆进行,也可以到户外去。
二是鼓励走动。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节有许多习俗,如扫除、守岁、贴春联、放烟花、舞龙舞狮等,更重要的是万家团圆,人们共享亲情美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许多人离开故土,亲人们走动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断亲”现象。春节是人们联络情感的好机会,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弘扬孝老爱亲传统,让春节更有年味。当然,寒假期间除了走亲访友之外,也可带孩子出门领略美好山川,见识更多风土人情。
三是经常劳动。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寒假在家,最重要的是安排好日常家务劳动。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制定好家务劳动计划表,鼓励孩子学做菜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动植物等。在城市过寒假的孩子可以找机会参与一些公益性劳动,在农村过寒假的孩子也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来锻炼自我。
四是尝试行动。这里的行动主要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平时,学校教育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展开,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课堂学习,但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寒假期间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如进行小调查、小研究、小访谈等,把平时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联系书本。比如在北京可以考察中轴线,在扬州可以研究大运河,在无锡可以体验泥塑工艺……如果说运动更多是身体在动,走动更多是情感在动,劳动更多是双手在动,那么行动则更多地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家长在观念上认同、行动上践行,还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作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主导者的学校,要向家庭和社会发出“动静结合、欢乐寒假”倡议,做好整体谋划,寻求支持。学校应该开放学校的场馆设施,有序满足社区居民尤其是本校学生的需要。其次,社区要主动联系学校和家庭,开发相应的支持服务家庭和学生教育的项目,统筹好区域内儿童之家、社区学院、运动场、图书馆、旅游景点等设施,优先满足学生和家庭教育需要。同时,社区还可以与学校提前联系,结合社区家庭特点和儿童需要,组建临时儿童组织(如“假日少先队”、留守小队等),组织开展假日少先队活动。再次,社会其他资源单位,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可以主动配合社区和学校,积极面向中小学生开放设施,通过预约制、专门通道、专场等形式,分期分批地向中小学生开放。
(作者:洪 明,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