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临近春节,我们车间不仅丝毫没有过年休假的轻松感,反而比平时更加忙碌,大家加班加点,就为确保中国一汽的首批6条自动化生产线在春节期间可以顺利交付。
巨能机器人是成长于宁夏本土的智能制造企业,谈到智能制造,创新是必选项。我们的自主创新之路,也离不开巧借东西部科技合作的“东风”。
前些年,企业创新更多依赖于自我突破。2018年,一个关于大型铸件人机协作智能加工的项目让我们的创新遇到了坎儿。铸造打磨是行业痛点,传统大型铸件的清理打磨基本依靠人工完成,不仅效率低,且技术层面难以控制,粉尘飞扬的打磨环境对人身体健康也有极大危害。当时,为了找到可替代的机器智能操作,宁夏一家铸造企业从美国订购了一台昂贵的机器人设备,结果使用中有些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企业向我们提出技术改进需求,面对这个行业技术空白,虽然我们做了大量技术储备,但远程操作机器人的关键环节,始终无法突破。关起门来搞了几个月,还是以失败告终。
那两年,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在东西部科技合作中,通过和东部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我们也受到启发。2019年,通过多番对接,我们联系到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一开始,对于能否达成合作,我们也没把握,没想到对方了解了我们在机器人加工细分领域的产业基础后,很乐意提供软件技术支持。很快,专家就来到我们车间,对企业技术需求有了更全面了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研发团队就带着解决方案来了,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当时,正好赶上“科技支宁”东西部科技合作政策支持,这个机器人智能打磨技术与装备项目还得到了项目资金支持。
经过一年半的研究试验,项目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交付前的三个月时间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还专门派技术人员到企业现场跟踪试验、进行技术培训。后来,双方还联合开展机器人3D视觉引导抓取技术攻关,合作进展也很顺利。
这两次产学研联合创新,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的短板,也为企业开放创新打开了一扇窗。几年来,我们和国内不少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我们已为中国一汽、东风本田等360多家终端企业交付了1600条自动化产线。最近,我们计划和科研院所继续加深合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张文攀、闫磊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