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4日 星期日

    一箭九星!商业火箭这样发射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王小月 桑茜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4日 06版)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华社发

      2月3日11时06分,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捷龙三号”),成功将DRO-L星、智星二号A星、东方慧眼高分01星、威海壹号01-02星、星时代-18-20星以及NEXSAT-1星等9颗卫星发射升空。

      本次任务是捷龙三号的第3次飞行,更是首次承揽外星搭载发射。

      尽管此次任务是捷龙三号的第三次发射,但火箭团队的队员们丝毫不敢马虎:安装导向式框架,让火箭稳稳立于船上;罩上保温装置,确保其在海上有个温暖的运输环境;调整发射点位,让发射海况更好……通过一次次的任务磨合,捷龙三号更加适应海上发射任务。

      捷龙三号是一款商业火箭。对火箭团队来说,参与商业航天市场竞争,不只是“把火箭打上天”那么简单,还要考虑如何让发射任务产生的经济价值大于成本——这里的成本,既包括投入资金,也包括付出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前两次发射任务中,为了验证技术方案、取得所需的参数,火箭团队在设计飞行遥测系统时设置了63个传感器。“如果每一发都用63个传感器,就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特别是其中一些力学环境的传感器价格比较昂贵。”火箭院捷龙三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刘伟说,考虑到前期获得的参数足够用来确定未来火箭批次的技术状态,此次发射的传感器数量被确定为31个,以进一步降低火箭成本。

      此外,团队还调整了火箭的总体回路设计,将可“预制”部分更多地识别、剥离出来,继续推进火箭的去任务化生产。对此,刘伟打了个比方:“就像在饭店点菜,以前是接到顾客的订单后,才开始洗菜、切菜、炒菜,顾客需要等待的时间长;现在是我们尽量把前面的工作流程预先准备好,先‘预制’一部分,这样再设计、生产、总装起来就方便快捷得多。”

      据悉,捷龙三号在研制中的可“预制”部分大约占到70%——此次发射的去任务化部分,其实早在2023年上半年就已完成,后续只剩下为客户量身打造的30%任务量。刘伟算了一笔账:“通常做一次回路设计需要4个月左右,这次我们只用了1个月。原来1支队伍1年只能执行4次发射任务,如今在极限状态下,我们可以发射12次。”

      (本报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王小月 桑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