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3日 星期六

    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加强对外协作 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作者:陈代芬 戴楚怡 梅岭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03日 05版)

      江苏科技大学是中国船舶集团公司与江苏省共建的行业特色型高校,能源与动力学院前身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也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目标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本硕博培养层次全面、学科行业特色鲜明、教育国际化显著的办学体系。学院在船舶新型动力装置、船舶轮机系统、新能源技术与排放控制、振动噪声控制以及舱室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了科研特色,在船舶行业中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船舶工业和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船舶动力领域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院针对船舶能源类专业,积极构建行业特色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经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以“中外双向培养、师生双向流动、平台协同建设、科教融合互促”为核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效显著。

    加强对外协作 构建“三纵三横”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以船舶、海工装备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轮机工程博士点、能源动力专业硕士点、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构建“三纵三横”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纵向本、硕、博三级贯通,横向涵盖本土专业培养、国际知名高校联培、留学生专业培养三类体系,各有所长、互补借鉴的横向培养通道。多年来,学院分别与俄罗斯莫尔多瓦国立大学、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英国斯克莱德大学在“能源动力”“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能源动力已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研究生层次);同时相关项目被遴选为2020-2023年度、2023-2025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2个本科专业相继通过英国海事工程科学技术学会IMarEST国际专业认证,实现学分和专业学历国际互认。

    打造双向流动合作培养新模式

      学院改变以往中外合作办学单纯面向中国学生、单向引进外方教学资源和文化的模式,打造双向流动的五融通合作培养新模式。合作模式上要求合作外方每年选派一定数量优秀外籍学生进入项目开展中外学生混班联培;同时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赴合作方大学参与课程教学和课题指导。在时间和空间上采用“1+1+0.5”的交互培养形式;学生严格经过两国统招,注册两国学籍,学分互认,从而保证中方研究生和本科生接受不低于外方对应标准的课程、实训和研究培养环节。能源动力硕士专业近8年来共遴选94名中方研究生进入项目联培,目前已有60人获境外硕士学位,74人次获CSC公派留学资格和欧盟奖学金。

    引培并举 建设国际化师资团队

      学校依托与中船集团共建优势,引进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学院试点项目的课程、教材、实验平台建设和学生指导工作,打造国际化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高地。经多年努力,建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江苏省(能源动力)外国专家工作室、江苏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柔性引进包括船舶动力领域大师等3个外籍院士团队在内的船舶和能源领域专家40余名,引进、培育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人才10余名。在吸收整合国外优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共同建设全英文课程25门,合作出版全英文教材5部。逐步完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形成《江苏科技大学外国专家工作室管理办法》《江苏科技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管理条例运行办法》等管理制度。

    科教融合 建设人才培养支撑平台

      学院通过与境外优质单位开展科技平台共建、促进科教深度融合,为双方前沿科技合作、学生科学和实践能力培育提供支撑。目前,中外共建有科技部中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江苏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绿色船舶能源动力与排放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撑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学生联培和科技协作,获批包括首批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科研示范项目在内的各类纵向课题10余项,相关成果以学校为第一通讯单位在《自然》《柔性电子》等国际知名刊物合署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陈代芬 戴楚怡 梅 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