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

    【春运进行时】高铁站里的非遗集市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李 翔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31日 08版)

      【春运进行时】 

      “先为头发系上红绳,盘在脑后,插上一支骨髻,再挑选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在福建泉州南高铁站,非遗传承人黄晨身穿布纽扣的斜襟大裾衫,娴熟地展示着蟳埔女簪花围的编织方法。短短几分钟,便为旅客装扮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小花园”发型。

      春运到来,福厦高铁泉州南站张灯结彩,人流如织。蟳埔女簪花围、珠绣、彩扎、木雕、梨园戏、木偶戏等传统非遗齐聚候车大厅,各摊位人气爆棚。非遗传承人通过互动教学、现场直播,向来往旅客讲解每个物件背后的非遗故事。

      “我们与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在候车室里打造了一个非遗集市,把泉州非遗文化‘请’进了车站。”泉州南站站长李景隆介绍。

      “这次来泉州玩没来得及去蟳埔村打卡,没想到在高铁站遇见了!”山东女孩徐泽佳和闺蜜头顶“花园”,在簪花围展台前拍照留念。福厦高铁开通后,泉州丰泽区小渔村蟳埔村旅游越来越火,色彩斑斓、造型大方的蟳埔女簪花围获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旅客头上的一束束鲜花,许多都是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每逢喜庆的日子,蟳埔女都要戴上5到7串不同颜色的簪花来庆祝。蟳埔人靠海为生,梳头插花的民俗寄托了对亲人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

      “这把扇子好漂亮,我想学这个!”非遗集市里,泉州珠绣展位前人头攒动,一个小女孩挑选好心仪的图案,拽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珠绣。“小朋友,看我手上的动作,先慢慢绕线,再串珠子。”花甲之年的非遗传承人陈克忍戴着老花镜,耐心地指导旅客们在圆扇上做珠绣。针为笔,珠为墨,布为纸……“珠光宝气”的祥龙形象逐渐跃然“布”上。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2023年9月底,福厦高铁开通运营,从哐哐作响的绿皮车到风驰电掣的复兴号,从一条铁路线到现在的四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站长李景隆见证并参与了泉州铁路的发展变迁。

      今年春运,福厦高铁用“高铁+非遗”融合创新了泉州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看着车站非遗集市的热闹景象,李景隆感慨万千:“高铁线越建越多,我们泉州的非遗文化也越传越远了。”

      (本报记者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李 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