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8日 星期日

    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思想家”与“实干家”

    ——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见证中国贡献

    作者:武文扬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8日 08版)

      1月26日下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别人权审议工作组一致通过了中国参加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报告。此前,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人权报告》,介绍中国在人权领域的各项进展和所接受建议的落实情况,包括在国际人权领域作出的贡献。自2018年第三轮审议以来,中国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和完善全球人权治理,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人权答卷。

    以身作则履行国际人权承诺

      主动作出国际人权承诺。中国已批准或加入29项国际人权文书,主动承担新的国际人权义务,用行动回应了第三轮审议提出的有关继续批准适当国际人权文书的建议。2021年10月,中国批准了唯一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进一步保障盲人、视力障碍者等群体获得和使用作品的权益,助其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为巩固和加强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承诺,中国于2022年4月批准了两项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公约,即《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和《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表达了中国反对和打击强迫劳动的坚定立场。此前,中国已批准了五项该组织的核心公约,覆盖禁止歧视、禁止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就业最低年龄、职业安全和卫生等领域,展现了中国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尊严的决心。

      积极履行国际人权义务。对已加入或批准的国际人权文书,中国认真履行缔约国义务,确保其能得到有效落实。2023年2月和5月,中国分别参加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这两项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的履约审议,展示了在促进民生、推动受教育权和健康权等经社文权利保障,以及消除针对妇女的歧视和暴力、提升妇女权益保障水平等方面的进展。

      不断推进全球发展议程。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并于2021年7月发布第二次国别自愿陈述报告。报告介绍了中国为力争达成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实现2030年议程减贫目标的实践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坦诚自信参与国际人权机制

      深度参与,敢于发声。继2021—2023年任期后,中国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就2024—2026年度人权理事会成员的选举中成功连任,成为当选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也说明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中国的人权发展及其在全球人权治理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在人权理事会推动和提交的一系列决议,不仅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权诉求,打破了人权话语垄断,也为应对国际人权事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贡献了智慧。

      在全球囿于发展困局、贫困和饥饿卷土重来之际,发展议题和经社文权利却没能在人权领域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中国家最紧迫的人权需求没能得到正视和解决。中国在人权理事会积极发声,让人权与发展的紧密联系及落实经社文权利的重要意义重回国际视野。2023年7月,人权理事会再次投票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该决议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作用,呼吁所有国家加强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自2017年人权理事会首次通过中国提出的此议题决议,中国贡献的“发展促进人权”理念就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

      2023年10月,人权理事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中国主提,并由玻利维亚、埃及、巴基斯坦、南非等80个国家联署的“在消除不平等现象的背景下促进和保护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决议。该决议强调了在消除国家内部和国家间不平等现象下尊重、保护和落实经社文权利的重要性,指出必须扩大国际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以及边缘和弱势人群。该决议得到了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广泛支持,也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17年以来,中国主提决议草案首次无须进入投票环节就获得一致通过。

      坦诚相见,增进沟通。应中国政府邀请,时任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米歇尔·巴切莱特于2022年5月访问中国,参访了广州和新疆等地。这也是时隔17年中国首次接待联合国人权高专访华。2019年11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位老年人人权问题独立专家罗莎·科恩菲尔德-玛特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对中国在发展养老事业等领域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中国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和推动建设性交流的诚意,落实了第三轮审议提出的有关加强与联合国人权高专和特别程序合作的建议,从容不迫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共进共赢促进国际人权合作

      以平等包容取代胁迫干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中国长期开展人权援助与合作,从不以“人权教师爷”自居,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将人权政治化,而是以美美与共、合作共赢的大国智慧促进共同发展和民心相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通过举办培训班、共建实验室、开展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等方案措施,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切实帮助共建国家提升保障人权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以实际行动取代空头承诺。与部分西方国家在人权援助与合作领域言行不一、惯开空头支票不同,中国言出必行,创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权成果。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宣布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至40亿美元。自该基金设立,中国已与近20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近60个国家实施了130多个项目,受益人数超2700万人。60年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近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中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贡献国,现有1800余名官兵在外执行维和任务,肩负保护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

      以交流互鉴取代封闭对抗。自2018年以来,中国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人权对话与交流,举办“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南南人权论坛”等国际人权会议,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专家学者提供了寻求人权共识、分享最佳实践、共议全球人权治理的平台。中国身体力行地证明,摒弃零和博弈、不搞文化霸权、跳脱冷战思维,才是应对当今世界变局、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正确选择。

    胸怀天下完善全球人权治理

      全球发展倡议,直击发展难题。在武装冲突、大国博弈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全球发展蒙上阴影,发展中国家更是备受打击,面临南北发展差距加大、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进反退的双重挑战。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聚焦发展,坚持发展优先。全球发展倡议点明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的发展,才能实现所有国家共同繁荣、人人充分享有人权的伟大梦想。放任世界不平等和经济鸿沟加剧、只有部分国家受益的发展不能长久。

      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困境。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全球安全局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处境越发脆弱,基本人权在冲突和动荡中岌岌可危。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各国团结合作调整国际格局、营造更利于实现人权的安宁环境指明了方向。作为联合国三大支柱之一,安全为发展和人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中国呼吁用共赢思维应对全球挑战,以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不以人权为名义干涉他国内政、破坏和平,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感与感召力。

      全球文明倡议,超越文明之争。竞争与对抗思维加剧了世界的不包容,滋生了不同文明间的仇恨与隔阂,助长了以文明为名的恃强凌弱。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尊重和倡导文明多样性,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凝聚共识。全球文明倡议突破了对文明的狭隘理解,鼓励文明的相互包容与共存,而非对抗与冲突。

      中国的“三大全球倡议”相互依托和促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发展、安全和文明三个维度的有力支撑,为创造一个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的人民得享充足人权保障、更利于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友好环境指明了方向,展现了中国兼容并蓄、天下为公的胸怀与格局。

      (作者:武文扬,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