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
冬日,内蒙古鄂托克旗,一望无际的大地上,满眼是单调的黄色。
但在苏米图苏木一家工厂里,却一派青绿:抬头望去,高高架起的自动化育苗架上,一盘盘带着水珠的鲜草油绿油绿。弥漫的草香,直往鼻孔里钻。
“这里有个形象的名字,叫‘空中牧场’。种的是大麦草。从草籽浸泡、计量装盘,到温度监控、自动喷淋,只要7天,就能成熟。”抚着草尖,鄂托克旗农牧局局长吉雅向记者介绍。
“为啥要在工厂里种草?”记者好奇。
“过去,一到冬天,牲畜只有干草吃。其实,鲜草不但营养价值更高,饲喂成本也更低。如果牧民全年都用有机鲜草喂牛羊,成本能降低20%!工厂种草,不只解决牲畜过冬问题,还可以化解天然牧场禁休牧、以草定牧后牧民普遍面临的草畜矛盾。”吉雅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来。
说到这里,吉雅意犹未尽:“‘空中牧场’建设,是探索畜牧高质量发展的可喜一步!你看嘛,节约土地、饲养成本和人工成本,实在是一举多得。”
(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