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1日 星期日

    大棚里育出大产业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1日 03版)

      雪落中原。刚吃罢晌午饭,高级农艺师马彩云的手机便响个不停,她急急忙忙往乡下走。原来,是10来公里外的菇农老吴坐不住了。

      老吴叫吴清宝,是河南省获嘉县中和镇小官庄村人,眼看快60岁的人了,竟然贷款80多万元建了44个香菇大棚。入冬以来,香菇长得慢腾腾的,不及预期。

      “马老师,恁是专家,看看是咋回事?”没等马彩云进门,老吴忙迎上去问。

      “先把帘子打开。”马彩云直奔大棚。老吴摁下遥控,电动卷帘上翻,菇香扑面而来,“外面零下几摄氏度,风窜进去冻坏菌棒咋办?”

      与农业打了30多年交道的马彩云说,香菇很娇气,氧气不充足容易畸形,温度上不去则会长得慢。

      还真是矛盾。望着眼前的“小宝贝”,老吴搓搓手,不停地哈气。“升温吧,先从简易装置来。”说罢,两人一起把几个炉子抬进来,往里面添加干柴,秸秆燃起来,棚内的温度渐渐升高。

      老吴的眉头也开始舒展,掰着手指一个棚一个棚算,一个棒出一斤二两菇,刨去成色不好的,25万棒至少能收20多万斤菇。

      小香菇种出大产业。如今,在“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引导下,获嘉县像老吴家这样的香菇大棚有1000多座,年产值6.7亿元。

      “嗨,开了春,天一暖和,再建些阳光棚,保准你那‘金疙瘩儿’不挨冻!”马彩云挥挥手朝地头走去,咯吱咯吱的踩雪声响个不停。

      (本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