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0日 星期六

    探路公益诉讼 守护文物风华

    作者:本报记者 王金虎 本报通讯员 张智睿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0日 05版)

        新华社发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检察院检察官检查盘瓠遗存保护情况。资料图片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梯田景色美不胜收。新华社发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传统村落景色。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法眼观】

      起诉损毁文物等犯罪1791人、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益诉讼2678件……1月14日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这张检察履职成绩单分外亮眼。检察机关通过积极履职,充分发挥公益诉讼作用,以法治力量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效果显著。

      人文故居、传统村落、海防遗址、农业文化和灌溉工程遗址……一处处文化遗存、一件件珍贵文物,浓缩了岁月,见证了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天然的公益属性。

      近年来,检察公益诉讼已成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常见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2023年12月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案例遵循与法治支撑。

    发挥文物价值 推动活化利用

      仓廒外观破损,墙体掩埋,建筑内却铺着现代瓷砖;屋面、瓦件、木构件、墙体等存在破损……2022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接到线索,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禄米仓破损严重。

      禄米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对于研究古代仓储制度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且禄米仓作为北京目前现存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与南北大运河密切相关,也是当下漕运研究的重要一环。

      “禄米仓因年久失修,文物外观严重破损,存在危害文物安全和损坏文物历史风貌的问题,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东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陈迎节说,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修缮,还可能出现消防问题、建筑房屋坍塌等安全隐患。

      发现了问题,就要推动解决。

      接到线索后,东城区检察院即开展线索初步调查工作,于2022年9月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10月向相关主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尽快启动对涉案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更换糟朽严重的望板、椽子,更换破损、缺失严重的合瓦屋面,对墙身孔洞进行补砌,对木构件进行嵌补修整更换……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履职,禄米仓修缮工作进展顺利。

      为了让“旧物”禄米仓焕发出“新光辉”,按照计划,禄米仓中的三个仓廒在修缮完成后,其中两个将作为胡同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以保障文物活化利用。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把文物合理用起来,使文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陈迎节表示,成为博物馆是禄米仓的“最佳归宿”,通过文物活化利用,禄米仓未来面向市场开放,供更多市民与专家学者接触、学习、研究,这也将充分发挥其历史研究价值、彰显文化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无数宝贵文物在今天熠熠生辉。而文物活化利用正是使其文化光芒恒久闪耀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以文物工作为纽带,创新文物保护模式,北京在为文物建筑解危纾困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文物活化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23年12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产权交易所联合启动上线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平台,同步发布《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以及东城区禄米仓、朝内81号院,通州区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昌平区白浮泉、居庸关长城及古客栈、菩萨庙等首批5区10宗重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这些项目正在通过“北京文物活化利用服务平台”公开招募社会力量参与,未来将逐步向公众开放。

    破解“疑难杂症” 补位行政执法

      “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上堡乡,上万亩梯田由低到高,堆叠如云梯,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高低错落。梯田山色错落有致,播种季田间水如明镜,收获时稻田灿若黄金。

      上堡梯田是国内三大梯田奇观之一,其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经历代不断扩建和修缮,达到现在的规模。2018年4月,上堡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然而,2023年9月,崇义县检察院在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线索摸排时却发现,上堡梯田保护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调查时发现,作为上堡灌溉工程遗产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灌排渠系工程遗存——水南干渠,由于自然荒芜、管理不善等原因,杂草丛生,部分水渠泥沙淤积,还有不少生活垃圾。”崇义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赖恒俊介绍,水南干渠严重堵塞导致水流不畅、水质污染,影响梯田灌溉系统灌溉、防洪、排涝、生态涵养等功能。无疑,水渠的管理保护存在漏洞。

      无独有偶,在梯田核心区的上堡乡赤水村农田里,有一处盘瓠石刻也存在保护缺失问题。这座可追溯至明代的盘瓠遗存是上堡梯田历史悠久的直接证据,也是与灌溉工程和农业文化有直接关系的非工程遗存,历经时代更迭与岁月变迁,依旧守望着这方土地。

      “由于未采取保护措施,盘瓠石刻已严重风化,周围荒草遍地,存在灭失风险。”赖恒俊说。

      保护文化遗存,刻不容缓。

      2023年10月7日,崇义县检察院向县水利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对案涉水渠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开展全面核查与整改,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10月13日,崇义县检察院向县文广新旅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立即对盘瓠遗存搭建围栏、设置保护标志等,积极推动盘瓠遗存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相关主管部门都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由于不同部门对水渠保护以及盘瓠遗存起源等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且职责存在交叉,问题整改一度陷入停滞。

      如何破局?

      崇义县检察院即组织水利、农业、文化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厘清各方的法定职责。最后,各相关主管部门就整改方式与整改时限达成一致意见。清理杂物、定期巡查管护……百年水南干渠如今又恢复了通畅整洁;建围栏、设标识……盘瓠遗存获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守望这片沃土。目前,水南干渠和盘瓠遗存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已得到有效整改。

      “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具有天然公益属性,检察公益诉讼具有补位行政执法的作用,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检察机关协调各有关执法部门积极履职,建立共同保护机制,在促进文化遗产全面和长效保护方面大有可为。”赖恒俊说。

    搭建监督平台 精准定位线索

      青山万重、水雾氤氲间,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堆叠出诗画意象。作为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具有中国传统村落167个,县级占有量全国第一,以儒韵典雅的徽派建筑闻名世界。

      歙县杞梓里镇滩培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然而近年来却出现部分古民居濒临倒塌、新建房屋破坏村落整体风貌等问题。2023年,歙县人民检察院在专项监督活动中获得线索并立案调查,查明滩培村内存在濒临倒塌的古民居23处、破坏村落整体风貌的新建房屋3处、构筑物5处,以及消防设施不足、卫生环境不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办案团队对多个传统村落开展实地调查,发现上述问题普遍存在。

      “徽派建筑屋顶多为黑、灰、墨绿色,如果出现明显的红色、纯白色、蓝色等,很有可能是新建了别的风格的房屋或是搭建了铁皮棚、阳光棚,这对当地传统村落的风貌而言就是一种明显的破坏。”办案检察官说。

      歙县传统村落众多,很多村落还在高山之中,交通不便,如何全面及时掌握域内村落整体风貌受破坏情况及相关数据,成了一个棘手问题。

      “我们曾尝试运用手机地图软件或前往相关行政机关调取卫星图片,但这些图片要么不够清晰,要么拍摄时间和区域范围无法满足办案团队对比筛查的需求。”办案检察官说。

      为解决数据问题,办案团队联系咨询相关科研院所,并与相关科技公司共同研发,于2023年8月上线了“歙县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大数据监督平台”。

      “在该线上监督平台的指引下,我们可以精准定位案件线索发生地,上传现场照片,同时该平台生成的报告,本身也可作为客观案件证据使用。”办案检察官表示。

      整合数据、对比筛查,以徽派建筑屋顶颜色变化为依据,办案团队借助卫星遥感图片与数字技术,对县域内167个传统村落建立数字检察监督模型。2023年9月,歙县检察院向县住建部门、杞梓里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加强传统古村落的修缮保护。同时,借由该模型形成《歙县传统村落疑似风貌变化等线索报告》,推送县住建局和27个乡镇政府进行“清单+闭环式”监管。

      如今在歙县,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散若扁舟,镌刻着徽文化记忆、寄托了思乡人离愁的传统民居、祠堂等修缮一新,消防器材、监控设备等已配备齐全。为进一步形成传统村落齐抓共管的长效保护机制,歙县检察院与县住建部门、文旅部门等7家单位签订《歙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协作机制》。同时,歙县检察院向黄山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制定〈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的立法建议》,已被纳入2024年度市人大立法计划,促进传统村落保护驶入法治快车道。

      (本报记者 王金虎 本报通讯员 张智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