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6日 星期二

    赓续历史文脉 增进民族认同

    作者:凌友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6日 12版)

        在“2023月圆中秋——中秋文化香港专场活动”上,演员在展示汉服。新华社发

      【香江快评】 

      文化传统蕴含在一个民族的信仰里、生活里,通过日常教养和代际教育传递,成为民族的内在气质,自然而然地传承发展。可是由于香港被殖民统治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经起伏波折。又由于教育的偏差,造成部分香港青年的家国观念淡化、文化认同不足。

      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今天在香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件易事,须奋力为之,强化公共政策和政府财政等政策引导。

      我们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做一番分析。以道器二分的方法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体,可通过读经、读史来延续和发扬。而技艺、民俗、艺术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器用,这一层多以具体的生活和创造来实现。国人讲文化,道器不分而以道为尊。我们看京剧《单刀会》,虽然也喜欢它的舞台、唱腔、服饰和演员,但击节叫好的却是关云长的忠勇双全。厘清这一点,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香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所面对的问题和应该走的道路。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和民间团体在振兴粤剧和举办划龙船、抢包山、赶庙会等民俗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香港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个目标,需要多在民俗艺术的层面传承和创新。除了做好器用层面的工作外,更应该注重文化道体的传承发展。

      文化精神要靠教育来传承。近年内地学校的语文课本选入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可以从课本里领悟孔孟之道、诗骚风雅和中华文明的光辉。但随着课程大改革,香港教育当局不仅大量减少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和古诗词,而且还改变了语文科考试的要求,取消必考范文和文意赏析,只考语言结构分析。此操作颠覆了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造成的结果就是,香港回归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法从千古名文里强化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原本让人精神快乐、人格丰满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堆堆让人望而生畏、读而生厌的干枯文字。

      随着近年香港教育的拨乱反正,过去通识教育科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纠正,新设立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责任感。初中中史科也成为独立的必修科,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但是语文科的改革进度还有待提升。语文课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少年儿童以母语组织思想、建立良好品德、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加速改革香港的语文科,尤其要在课本里增加经典古文、文言文、古诗词的比重。同时,还建议让礼仪、书法、武术进入德育、体育、艺术各学科,让它不止于在少数有兴趣的学生之间开展表演或比赛,而是提升为具有普及性和连贯性的教育过程,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香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重大,它以建立香港市民的爱国精神、身份认同、文化自信为首要目的,并在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下,持续增强香港的文化厚度。热切期待香港守住文化根脉,与当前祖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步伐同向同行。

      (作者:凌友诗,系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