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尔滨音乐学院依托地缘优势和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从国际化视角创新精英式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在作曲技术理论教育中,学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集教学、创作和科研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系统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以艺术实践提升作曲技术理论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创设课堂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学院重视课堂艺术实践教学的关键作用,积极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作曲的魅力,体会乐曲的不同表现形式。学院开展“俄罗斯作曲家斯洛尼姆斯基歌剧《威列涅娅》音乐创作技法探究”主题讲座,通过全面解读歌剧内容、创作背景、节奏与旋律,深化学生对20世纪作曲技法的认识,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思维;举行“技术与表现——和声写作训练的途径与方法”大师班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借鉴俄罗斯和声课程授课模式,演示和总结33种有利于解决“延留音”问题的方案,深化学生对和声写作的认识,提升学生在创作中应用和声的技巧和表现力;举办“作曲系学生原创作品音乐会——民族声乐系专场”,由作曲系作曲方向的学生谱曲、民族声乐系学生演唱、合唱指挥方向学生担任钢琴伴奏,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协作水平,开展创、演一体化艺术实践活动。
学院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谱曲演奏中掌握多元的音乐表达形式,在艺术创作中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推动学习成果转化,彰显艺术实践教学成果,增强作曲技术理论教育效能。
开展演出性艺术实践活动
学院主动开展大量演出性实践活动,将音乐创作和演出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在表演中发现不足,加强对作曲技术的理解,提升音乐艺术表现力以及对作曲技术的把控力。
学院举办原创清唱剧《冰凌花——永远的赵一曼》巡演活动,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展现细腻的表演、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演唱技巧,创作“有温度”“有筋骨”的文艺作品;举办作曲专业学生原创作品音乐会,涵盖钢琴独奏、歌曲演唱、弦乐四重奏、铜管五重奏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检验作曲专业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创作水准;举行作曲专业主科考试暨教学汇报音乐会,从作曲作品和合唱指挥作品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主科考察,切实提升学生作曲方面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此外,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作曲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扎实学习专业理论提供动力。学院在培养优质音乐人才、探索作曲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2022留声机国际音乐比赛(中国区)”赛事中,作曲系学生铜管五重奏作品《残阳下冷寂的温暖》获得三等奖,Inside获得评审团特别奖。
加强作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借助论坛、学术交流、经验汇报会、培训会等平台,着力提升教师音乐专业能力和水平,建设优秀专业师资队伍,促进作曲技术理论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院组织教师参加2017作曲理论学科建设国际高峰论坛,倾听来自德国、法国等国家的23位专家对作曲理论学科建设的精彩论述,进一步明确作曲理论发展方向;开展“本科教学论坛——教学设计与教学创新大赛备赛”讲座,指导教师挖掘作曲技术理论教育中的痛点和难点,从研读评价标准、优化提升备赛材料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并以优秀获奖课程为范例进行深入探讨,有针对性地助力教师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师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专业素养;组织开展外籍教师教学经验汇报会,以专业技能突出、教学方法先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的教师为典范,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艺术实践指导能力,加强作曲技术理论教育服务能力。
学院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广泛借鉴优秀教学手段和育人理念,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将先进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为加强艺术实践、助力作曲学科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吴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