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1日 星期四

    黄冈师范学院:深化校地融合 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作者:陈向军 程 云 胡志华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11日 10版)

      黄冈师范学院通过“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地融合、“三定培养”化解供需矛盾、“三方齐抓”强化工作保障、“三个优化”凸显培养特色、“四步推进”实施“136A”优师培育行动,积极建立全口径按需定向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乡村师资不均衡问题。

      “一二三四”协同共建共享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依靠1个保障机制,即围绕政府主导、高校实施、中小学(含幼儿园)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乡村情怀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2种模式赋能乡村教师教育发展;依托“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心”“智慧教学中心”“教师发展研究院”3类平台支撑教师教育发展,运用“优师计划”“名师工作坊”“基地建设”“合作教研”4大抓手,融合多方力量,用好名师资源,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创建教师教育共同体,推进“一二三四”协同共建共享,助推乡村振兴。

      “三三三”模式培育乡村优师

      “三定培养”化解供需矛盾 学校面向省内学生实施“定向招生”,按照师资队伍基本素养目标开展“定位培养”,学生录取后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落实“定点就业”事项。

      “三方齐抓”强化工作保障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市教育、人社、财政、编办、扶贫办、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学校、市教育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生源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及中小学教学名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落实校地联合培养。

      “三个优化”凸显培养特色 学校采用“双导师制”教学、“双基地”实训模式,为学生研究与实践活动提供坚实保障。突出实践育人导向,实行4段临床模式,激发学生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优化培养课程设计,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多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四步推进”落实“136A”优师行动

      学校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本土化试点培养的基础上,依托省市两级“优师计划”,实施“136A”优师行动,培育乡村优师。

      定向委培试点打样 学校与黄冈市开展“黄冈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委培合作项目,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招生,根据“县来县去、乡来乡去、村来村去”的原则,实施“指标到县、分配到校、定向招生、委托培养、合格聘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726名小学全科教师。

      省级“优师计划”示范引领 学校是承担湖北省“优师计划”培养任务的地方师范院校之一,2021年以来,每年面向黄冈市、孝感市和神农架林区招收“优师计划”140人,目前已培养3个专业师范生420人。

      省市两级“优师计划”协同推进 为协同推进落实省市两级“优师计划”,学校根据地方需求确定3个招生专业,从大一师范生中遴选招生,每年定向培养黄冈市级“优师计划”师范生100名。

      按需定向培养全面覆盖 学校将省市两级“优师计划”的实施覆盖到所有师范专业,把以高中为起点的入学遴选与分层遴选相结合,建立全口径按需定向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乡村师资不均衡问题。

      “六进六融”培育乡村教育情怀

      学校按照“党建引领、文化浸润、课程主导、实践渗透、文艺熏陶、学科支撑、制度保障”的思路,推进大别山红色文化进党建、进校园、进课程、进实践、进剧目、进学科,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知识见识教育、融入品德修养教育、融入奋斗精神教育、融入爱国情怀教育、融入能力本领教育。在推进大别山红色文化“六进六融”育人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涵养师德教育。

      目前,学校以“136A”优师行动培育乡村优师,走出了一条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黄冈模式”,成效显著。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人才,有效缓解乡村师资不均衡问题;同时,激发了各市、县、区委托培养的积极性,兼顾了学生带编制上学的问题,通过稳定就业有效防止已脱贫家庭返贫。

      (陈向军 程 云 胡志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