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

    江苏无锡滨湖区:

    厚植文化基底 孕育产业高地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张 运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9日 02版)

      日前,记者来到正在进行建筑修缮的无锡大公图书馆。这所建成于1916年的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这里将由一家出版集团的旗下品牌入驻,并联动荣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滨湖区“钟书房”旗舰馆,让市民游客“阅”享文化时光。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以文聚力、以文兴城,擦亮了江南文化名片,也孕育出产业发展新高地。当地以吴地文化、太湖文化、禅意文化、工商文化、影视文化“五大文化”为核心,树起多元融合、特色鲜明的文化旗帜。

      “让滨湖成为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江南印象标识地、百年工商传承地、文化产业富集地、文化创意引领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在2023年10月底召开的滨湖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表示。

      无锡环太湖公路上整日车水马龙,但只要拐过地铁2号线梅园开原寺站的10号出口,往小巷深处走去,便会看到一幢白墙黛瓦的农舍掩映在一片绿树林中。这间古朴的屋舍,是无锡徐巷地区革命烈士徐梦影故居,也是无锡第一个农村支部旧址、启民社旧址。透过还原的书桌、床椅,似乎能看到90多年前,作为徐巷农民俱乐部发起人徐梦影“以笔为枪”谱写进步战歌的身影。

      “近年来,滨湖区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先后对横山草堂、许叔微故居、徐梦影故居等10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加快推进荣巷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发展,提升荣毅仁纪念馆、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主题展馆展陈,让城市中的这些历史建筑成为承载江南文脉的重要部分。”滨湖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葛岐峰告诉记者。

      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滨湖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多元发展,积极抢抓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风口”,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融合度和集聚度。

      在滨湖,数智文旅融合正成为新范式,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不久前,中国最大“电影级巨幕拍摄屏”在滨湖点亮,长44米、高10米、直径23米的LED弧形巨幕,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这背后是滨湖孵化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的创新注脚,也是当地聚力打造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生动写照。此外,这里聚集了800余家国内外数字文化企业,形成年拍摄80~100部、后期制作200~300部影片的能力。

      “当前,滨湖正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引入优质企业,承接精品影片,创办专业峰会,为中国数字影视产业未来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生态基础。”滨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蓓蓓说。

      “一个区域的文化兴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群众的获得感。”滨湖区区长李平认为,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023年以来,滨湖区深入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演出、送戏、送展览、送阅读进基层活动,累计服务市民群众达280余万人次;持续推进“美好空间珍珠链”计划,建设各具特色、各有腔调的文博、阅读、艺术等文化空间;创新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不断推出夜娱、夜跑、夜剧等精品文化供给,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张 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