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6日 星期六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指出

    应对气候变化须加强森林植被恢复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6日 04版)

      1月5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

      本次报告包含“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3个专题,通过对上述领域生态要素变化的监测分析,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全球森林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

      “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专题聚焦森林变化和不透水地面(如人工建设用地)扩张这两种最显著的土地覆盖变化方式,分析了森林损毁、森林恢复和不透水面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

      报告指出,1985至2020年间,全球森林损毁速率由每年12.17万平方公里增加至28.40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由每年6.84万平方公里增加至19.89万平方公里,恢复速率仍低于损毁速率。全球森林净减少速率在2010至2015年间达到峰值,约为每年9.21万平方公里,随后略有降低。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良云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积加速减少趋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达到“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由此带来的碳损失方面,35年间,森林损毁导致森林生物量碳损失约297.10亿吨,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约45.10亿吨,森林损毁碳损失呈加速态势。而森林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增加的主要来源之一。35年间,全球森林恢复的碳吸收约98.40亿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贡献较大,约占总量的80%;但全球森林恢复碳吸收仅能抵消约30%的森林损毁碳损失。全球森林变化造成的碳损失与碳吸收相互抵消后,净碳损失总量约243.80亿吨。

      因此,报告指出,加强森林植被恢复、提升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评估了2023年发生的典型气候事件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并聚焦干旱减缓效应与耕地休耕现象,揭示了干旱减缓能力提升、耕地利用水平提高对稳定粮食生产的贡献,可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提高粮食生产韧性提供重要的决策和信息支撑。

      报告显示,近40年来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主产区干旱减缓能力显著提高。干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16个玉米主产区、12个水稻主产区、12个小麦主产区以及5个大豆主产区分别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结构调整以及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农田的抗旱能力。中国、法国和印度等国的抗旱能力突出,但是非洲、美洲等部分主产区的抗旱稳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耕地监测方面,报告显示,全球耕地休耕面积由2000年的2.07亿公顷下降到2022年的1.11亿公顷,减幅46.4%,年平均休耕面积约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7.1%。尽管2022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和区域性突发事件多发导致被动休耕增加,但耕地休耕面积仍处于近20年低位,反映了全球通过减少主动休耕,应对日益加剧的粮食安全压力所做的努力。总体而言,耕地休耕状况变化对全球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极端天气事件引起的被动休耕导致粮食产量剧烈波动。

    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冰量都有所减少

      “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专题开展了南北极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评估,分析了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各类参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驱动因素,探讨了其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贡献及影响,为开展南北极与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报告显示,2001年至2020年,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和青藏高原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冰量)分别为26390亿吨、47390亿吨和3060亿吨,相应的损失率分别为1320亿吨/年、2370亿吨/年和150亿吨/年。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各流域的冰川物质损失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格陵兰冰盖西部流域物质损失比东部流域更为明显,通过冰盖表面径流流失物质是其显著特征,南极冰盖物质变化以西南极阿蒙森海区域的持续物质流失最为剧烈,青藏高原的最大冰川物质损失区域是藏东南山区。三个区域冰川物质亏损均与全球变暖有关。此外,南极冰盖物质损失与南大洋绕极深层暖流入侵有关;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与季风强度减弱导致的降雨量减少和消融量增加有关。

      同济大学教授谢欢介绍,报告表明,20年间,南北极冰盖与青藏高原冰川物质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贡献量为21毫米左右,约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最大,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3.1毫米;其次是南极冰盖,贡献了7.3毫米;青藏高原冰川的影响微弱。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赵静表示,以上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均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并提供在线免费共享服务。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将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

      (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