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9月11日揭牌成立以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的奋进姿态,积极探索职教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靠大联强、产教融合、红色铸魂”特色办学育人的新路径。
学院先后在全省率先建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体二级学院木林森学院、“校区+基地、培训+实训、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实体化乡村振兴学院入选江西省乡村振兴培训教学基地;作为牵头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共同发起组建全国性的“职业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全面助推地方发展,在全省职教高地建设中走在前列。2023年,学院成为江西省第二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靠大联强”的办学模式 构建合作办学范式
建校之初,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深度合作。深职大在师生培养培训、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发展等方面对学院对口帮扶,两校通过“五联”并举的方式,开创“跨区合作、资源共享”“特区带老区、名校助普校”合作办学新范式。
情感联心 两校在合作中始终保持思想高度一致、情感深度融合,在深厚友谊的积淀中形成了“人人找深职,人人帮吉职”的良好局面。
活动联办 两校每年开展“六大”主题交流活动,还联合举办了首届“职业院校红色研究与推广高端论坛”,承办了江西省2020年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研修班。
人才联育 学院已有119名教师管理人员赴深职大跟岗进修,参加深职大对口支援线上师资培训的教师2000余人次,受培训教职工已经成为学院中坚力量。
资源联享 学院和深职大在平台资源、专家资源、合作资源、红色资源等方面联享联用。
发展联进 在深职大的帮扶指导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首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学院将深职大的先进理念、完善制度、优质资源和成熟办学模式进行本土转化,赋能产教融合、数字化转型等职教改革发展的前沿领域,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开辟了新赛道、跑出了加速度。
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构建链式发展范式
学院随着产业发展而动、顺应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把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纵深推进产教融合,形成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市场链高度契合的发展链条。
合作的广度上,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紧密对接吉安“1+4+N”产业设置36个专业,与28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区域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2+5+N”专业群,与三大产业同向同行。
融合的深度上,推动校企合作迭代升级 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历了单点突破、集成应用、生态协同三个阶段的探索实践。从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到“校中厂”合力泰学院、“厂中校”木林森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再到市域产教联合体,不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迭代升级。
发展的高度上,推动校地协同发展 建立完善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常态化开展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把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着力培育地域人才,已向社会输送上万名“庐陵工匠”,成为赣中地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2023年,学院获评江西省首批省级工匠学院。
红色铸魂的育人模式 构建立德树人范式
作为扎根井冈山的高职院校,学院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将丰富的地域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激活红色基因,实现了红色资源育人从隐性浸润到显性教导的转变。
创设红色育人环境 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学院建设井冈山红色家书馆、师生书画馆、美术馆、红色影院、映山红书院“三馆两院”,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校园角角落落处处可见、时时可感。“井冈红文化”品牌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示范基地项目。
推进红色育人项目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推进建设“十个一”红色育人项目,即开发一批红色育人教材、编撰一部井冈山斗争大辞典、开发一批精品红色文化课程、打造一批红色育人基地、培育一批红色班级、组建一批红色社团、编创一批红色剧目、建设一个红色影院、打造一条红色基因传承景观带、建设一个红色研学基地。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相关探索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推进红色平台建设 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吸引150余所院校、2000余位教师参与交流活动。与深职大共同发起组建全国性“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展红色思政、红色研究和红色研学培训活动,做好红色文化活化和红色基因传承文章。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项目获得文旅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学生实践引领计划”的立项。
大道之行,壮阔无限 吉安职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干劲,坚持内涵式发展,立足吉安、面向江西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新需求,持续深化职教改革,不断巩固拓展“靠大联强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红色铸魂的育人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打造赣中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吉安乃至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曾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