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4日 星期四

    辽宁:践诺聚才用才“求贤策”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04日 01版)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56】 

      “入职即受重用,来了就有舞台!”辽宁沈阳细胞中心实验楼里,从深圳返回老家沈阳的葛昱彤感慨,“这和我以前对家乡的感受,可真不一样。”

      曾经,受体制机制固化等因素的影响,辽宁陷入“经济衰退—人才流失”的窘境。人才干事没平台,成果转化用不了,“孔雀”纷纷“东南飞”。2010年至2020年,辽宁每年50%的毕业生流向省外,人才净流失达15万名。

      如何才能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近年来,辽宁在聚才、用才各方面下足功夫。

      围绕产业所需,瞄准技术所求,辽宁加快集聚高端人才。

      2023年4月,沈阳地铁一号线东延线地下施工现场,完全国产化的盾构机“破土而出”,这标志着国产盾构机“最后一块拼图”——“大型主轴承”应用成功!

      “全靠人才‘顶大梁’!”看着团队的研发成果在“家门口”转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殿中感慨万千,“3年前,所里牵头,40多家科研单位、500余位科技人才齐聚一堂,围绕高端轴承全产业链协同攻关,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为啥人才能在这里聚堆?因为在这里,英雄有用武之地!

      “‘被需要’是最大的获得感!我研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未来汽车和航空航天轻量化制造的热点。沈阳有众多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这里大有可为!”原本只是参加“博士沈阳行”活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曹增文,谈起他刚到沈阳就被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招聘负责人“拉住”的情景,十分感慨。

      114所高校、38个国家级科创平台,1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辽宁的科创大舞台。辽宁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吴作军说,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的辽宁更加求贤若渴!

      人才汇聚起来,怎样能用好这些“宝贝”?辽宁拿出“真金白银”解决拴心留人问题。

      2021年7月,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科技成果折股、知识产权入股、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一条条针对性极强的措施,如同一股股暖流,焐热了人才的心。

      “有了这些政策保障,我们凭专利就能作价5500万元入股成立公司,一下子激发了积极性。”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邰凯平告诉记者,“不到两年,我们就研发出应用于5G光电通信、数据传输等设备的半导体芯片80余款,月产能突破30万枚。”

      如今,大量科技成果通过人才“孵化”落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不仅聚才、用才,辽宁还特别重视“育才”。

      走进辽宁科技大学“氨基能源低碳利用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几位身穿白大褂的本科生正在王绍艳教授带领下,测试“氨气无碳炼铁”的绿色冶金新工艺。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先春自豪地说,学校开发出的新技术,在鞍钢集团等企业应用后,为企业创收超过6000万元。“更重要的是,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既懂理论,又熟实践,毕业后,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瞄着产业育人才,带着成果去就业,已成为辽宁高校的共识。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强表示,“仅冶金工程学科,90%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现场科研展开,70%以上的博士生毕业成果在生产一线应用。”

      (本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