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形势盘点】
2023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经济中心转至亚洲之势稳步推进。本年度亚洲经济增长率约为4.6%,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预计2024年将达到60%。经济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地区营商环境。事实上,尽管受到大国博弈、域外安全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地区形势不乏变乱因素,但主要大国守住了斗而不破的底线,发展中国家则聚焦区域经济合作,各方对于和平的珍惜为亚洲的经济增长和地区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未来亚洲持续为全球增长作出贡献注入了强大动力。
大国关系在“博弈”与对话中调整
美国执念于大国竞争是影响亚洲地区形势最突出的因素。2023年,美国锚定“印太战略”,依托自身优势,持续构筑对华军事威慑。美国构建同盟体系的手法发生重要变化,开始从扩大“朋友圈”转向“深耕细作”,即在推进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的同时,重点以日本、菲律宾为双中心,深化同盟体系的军事合作,推动美日、美菲双边同盟与美日韩、美菲日、美菲澳等小多边合作彼此叠加、相互强化。在日韩实现和解的基础上,美日韩推进在军事安全与经济技术领域的合作,进入所谓的三边伙伴关系新时代。同样,美国不仅承诺帮助菲律宾实现军事现代化,而且还鼓励日本、澳大利亚与菲律宾的安全合作。
美国还企图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北约与“印太”盟友对接。2023年6月,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再次被邀请参加北约峰会,北约成员国领导人还专门与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声称将共同应对中国对欧洲-大西洋地区构成的“系统性安全挑战”。维护“基于规则的地区秩序”,尤其是维护所谓的航行与飞越自由,是美国黏合亚太与欧洲盟友的“抓手”。2023年南海问题的再度变“热”表明,除了菲律宾自身政策发生重要变化外,背后更是美国作祟。
尽管美国以“竞赢”中国为目标的战略举措增加了亚太地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无法动摇中国对亚太地区的重要影响力。值得关注的是,各方都未越过“斗而不破”的底线,沟通与对话仍在外交选项中。2023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并表示将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负责任地管控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因素。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进一步说明,中美之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也进一步印证了互利共赢是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对话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此后,中日韩举行三国外长会议,为下一步三国领导人会晤作准备。这些迹象或许能够为亚太地区局势的缓和带来希望。
俄罗斯2023年初发布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外交加速“转向东方”,在力争保持对中亚地区既有影响力不被严重削弱的同时,积极拓展亚太空间。俄罗斯与中国保持了健康稳定关系,前11个月,中俄贸易额提前完成2000亿美元的目标,同比增长26.7%。俄罗斯还加强了与朝鲜、越南、印度以及缅甸等传统伙伴关系的合作。美日韩三国对朝俄关系发展高度关注,声称要共同应对“朝鲜威胁”以及“俄朝正在加强的军事合作”。美日韩与朝俄相互敌视加剧了东北亚局势的紧张,对峙格局进一步强化。
中小国家是亚太发展与合作的积极力量
2023年,亚洲中小国家多数政局平稳,在东南亚,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社会稳定,投资环境良好;新加坡、柬埔寨与泰国以不同方式完成政权交替,内政外交政策保持了稳定性与延续性。在中亚,经历了2022年的政局动荡后,各国领导人强化对政局的管控。哈萨克斯坦在废除《首任总统法》后举行了议会下院选举,新的政治布局基本完成,为“新哈萨克斯坦”战略布局创造了条件。乌兹别克斯坦则在完成修宪公决后提前举行总统选举,米尔济约耶夫成功连任,着手进一步充实“新乌兹别克斯坦”2022—2026年发展战略。此外,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则在经历了政治与经济阵痛后开始缓慢恢复。
中小国家高度关注地区环境变化,希望中美关系避免走向冲突。为了缓解大国博弈带来的“选边站”压力,他们更为依托所在区域的地区组织,试图以集体力量提升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中亚五国以“C5+1”的方式展开大国外交,继2022年举行首届中亚-俄罗斯峰会后,2023年又与中国、美国举行首脑会议,并计划在2024年举行中亚-日本峰会。东南亚国家则在加强内部团结的同时,通过主导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对话机制,努力维护东盟在亚太地区架构中的中心地位。
中小国家在经济领域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在安全领域呼吁加强非传统安全治理。这对维护合作、发展与包容的地区秩序来说是一支重要的力量。2023年,第43届东盟峰会以“东盟要旨:增长的中心”为主题,强调深化东盟内部以及东盟与各方的合作,以落实“东盟印太展望”为抓手,重点推进与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战略对接,以期保持本地区的快速、包容和持续性增长。同时,东盟作为地区对话平台主导者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东亚峰会举行期间,正是在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的斡旋下,中美日俄等大国最终形成联合声明,确认各方愿意继续求同存异,寻找缓和地区局势、挖掘亚洲发展新动力的共识。对于东盟在维护地区合作、迟滞美国在亚太地区建立对抗阵营的积极作用,中国给予积极肯定。中方多次重申,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小国家更多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安全、粮食安全、毒品走私、电信诈骗、极端气候变化以及各类自然灾害,这是多国普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挑战。巴以冲突爆发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不得不高度警惕事态发展并加强对敏感地区的安全防范,以应对极端暴力事件的发生。对于来自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南亚、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国家多次呼吁,希望大国能够为本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技术、产业革命深度重塑亚太经济
据亚洲开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3年亚洲发展展望(12月版)》预测,由于亚太经济体内需强劲,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预测上调至4.9%,2024年的预测保持在4.8%。区域经济一体化增进了亚洲内部贸易、投资与金融合作,是促进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供应链与产业链重组占据亚太经济的主要议程,这对地区国家来说,既是发展新动力,也因地缘政治博弈干扰而成为一项新挑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地区秩序走向的重大战略问题。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是否能够坚持包容合作、互利共赢的初心。
美西方国家以经济安全为名,推动亚太地区供应链重组政策向精细化、务实化、综合化方向转变。2023年,美国以“印太经济框架”为抓手,加强对亚太地区关键产业的供应链的把控。受此影响,亚太各国产业发展加速分化。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整体表现积极,试图抓住新一波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大力吸引更多外部资金与技术,以期提升本土制造能力,实现产业的弯道超车与抢道领跑。在南亚,印度经济一枝独秀。借助美国伸出的“橄榄枝”,印度布局“新经济”,2023年1月,美印举行“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首次会议,表明双方通过高科技领域相互绑定、深化战略合作的态势。而这种态势也将进一步拉大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推动印度成为南亚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节点,这无疑会引起南亚各国间的力量对比与地区格局的深刻变化。
美国企图将中国从其主导的供应链产业链中剥离出去,在现实中则难以遂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70%左右。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陆续落地,也为地区经济关系和区域产业链保持高度黏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基于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占据亚太区域合作的核心位置,加之中国具备的既有优势,包括邻近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规模庞大的市场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等,使得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在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这对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构建开放、合作与包容的亚太乃至世界经贸格局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坚定维护开放、包容、合作的地区秩序
中国在亚太积极作为,彰显大国担当,为维护开放、包容、合作的地区秩序不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2023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10周年。10年来,亚太地区成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2023年又更上一层楼。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实现了命运共同体在中亚五国的全覆盖;习近平主席出访越南,中越达成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标志着中国同中南半岛国家在双边和澜湄合作多边层面实现了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全覆盖。
2023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亚洲各国代表济济一堂。继2022年中老铁路通车后,2023年中国与印尼共建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雅万高铁也正式通车,并且经过两个多月的运营,发送旅客已经突破100万人次,改变了当地民众的通勤模式和生活方式,提升了当地民众的幸福感,将道路连通转变为民心相通。
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2023年中国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得到亚太国家积极回应,成为下一步中国与地区国家共同构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的政策理念与行动纲领,也为塑造和平而非战争、合作而非对抗的亚洲提供了重要的选择方向和前进动力。
(作者:张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