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专业2013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014年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020年入列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全面落实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不断探究新文科视野下新闻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以培养基层卓越新闻人才为目标的鲜明办学特色。
错位耕耘 打造新闻传播育人新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武陵山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错位耕耘体现新闻传播教育的差异、特色与内涵,打造新闻传播育人新模式。新闻学专业既扎根基层新闻传播发展需求,培养服务于基层融合传播需要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又立足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培养服务于民族文化传播的应用型传播人才。
近年来,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讲政治、接地气、有本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生记者团参与恩施日报社重点报道、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新春走基层融媒体采访等实践,“重走红军路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实践团队分赴恩施州各县市开展红色文化寻访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等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荣誉奖励50余项,获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50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多元协同 探索新闻人才培养新机制
学校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组织业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明确学科融合、行业融合、技术融合等“三融合”培养理念,构建“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实践素养”课程群,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主辅修制度,学校对标“新文科”建设,探索“新闻+”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打通专业壁垒,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助推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
做实校地、校媒、校企战略合作,优化卓越新闻人才外部培养环境,形成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学界业界互派共享工程”,在交流互鉴中贯彻人才培养成果导向目标;依托学科赛事达成以赛促学和以赛促教的良性态势,培养卓越拔尖新闻人才;创设“基地+红色文化”“基地+民族文化”“基地+乡土文化”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专创融合,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全流程协同育人范式。
服务地方 助推区域社会发展新产出
学校新闻传播教育积极对接区域发展及社会需求,借助地方优势资源、高校学科背景、教师学术优势开展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形成大批成果服务于基层媒体建设及地方社会治理,实现高校教育与地方融合发展,助推区域社会持续发展。
主动参与并助力基层媒体建设 学校多次举办县级融媒体发展论坛,探讨基层媒体建设以及全媒体人才培养,注重为县级融媒体提供技术研发、内容产品开发及人才孵化服务等。先后产出《县级融媒体基层传播参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地方主流媒体广告经营与管理》等一大批高质量科研教研成果。
主动融入并助推地方社会发展 学校深度回应民族地区舆论引导与社会治理、武陵山区非遗保护传承与数字传播工程、恩施州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议题,产出《连片特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建议》《民族地区政府关于“精准扶贫”议题与公众沟通情况的调查报告》等一大批高水平智库报告。
湖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历经三十年积淀,精准研判、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建设格局,探索适用于地方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特色举措与经验,已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者:张宏树 吴柳林 谭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