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谈】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色”在于扎根中国,“新型”在于与时俱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关系领域智库的使命所在。
新形势赋予新使命
充分把握国内国际形势,摸清现实需求,找准方向定位,是建好新型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为国际关系领域智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命题。
第一,“扫盲”。我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全球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平台与重要支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提供知识支持,做好相关情况的“扫盲”工作。例如,“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等各方面环境都有可能影响到项目建设,需要智库供给相关知识,辅助科学决策。而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中,也需要智库协助进行环境、气候、卫生等专业性细分领域的国际合作。
第二,“排雷”。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发展的双向互构性更为明显。国际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也显著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需要我们做好一切风险隐患的“排雷”工作,从结构层面挖掘不稳定因素,从单元层面考察不确定因素,对难预料因素进行缜密梳理。对此,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大有可为。
第三,“伐谋”。随着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经济、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需要我们有“上兵伐谋”的智慧。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应扮演好“智囊”角色,及时为党和国家提供应对重大风险、国际冲突的战略之策,谋划开展国际合作、互利共赢的有效路径。
第四,“发声”。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无论是开展国际合作,还是化解战略风险,都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方面,除了传统的传播渠道,智库,尤其是国际关系领域智库不可或缺,其优势在于知己知彼、专业性强、熟悉对外话语体系,能够使国外政策界、知识界乃至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政策、方针、理念。
立足国际舞台,发挥应有作用
国际关系与政治、政策紧密相连,我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一向注重经世致用、服务外交,在此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当前我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官方设立的专门从事学术与政策研究的智库,二是依托或脱胎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智库。前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为代表;后者则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大量涌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两类智库,一是“由政所立”,一是“因政而兴”,在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动服务社会,为各类涉外主体提供专业支持。随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涉外事务不断增加、参与主体不断丰富,对于国际问题类知识产品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化。我国的咨询服务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国际问题类知识产品的供给方多半是智库而非咨询公司。例如,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大合作项目及部分大型企业“出海”项目,在背景调查与前期规划阶段,都有重量级的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参与。
持续国际发声,在公共外交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政策界和学术界的沟通、官方和民间的沟通、国内与国外的沟通,是新型智库的重要责任。我国的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在国际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覆盖我国参与的各级各类国际对话机制。除此之外,我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还积极参与“二轨外交”和公共外交,中非智库论坛、中美海上事务与国际法二轨对话等一批“二轨外交”和对话机制均由它们创设倡建。
直面不足,提升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不足。
在“智”,也就是知识产品方面:一是宏观有余,微观不足。从研究问题看,当前针对重大战略和宏观政策的研究较多,针对具体事件和具体问题的策略与“战术”研究相对较少。从关注对象看,关于世界性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欧盟等大国/地区组织的研究供给相对充分,关于全球南方国家的研究供给较不充分,而后者恰恰是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二是专业有余,交叉不足。随着全球问题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在全球金融、环境、气候、卫生问题等研究领域,亟须更多跨学科研究。
在“库”,也就是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民间参与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多半具有官方或半官方身份,民间参与相对较少。对比涉外事务参与主体身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主体身份的多元化亟待加强。二是运营人才有待补充。当前智库的人才构成主要以研究人员为主,运营人才相对稀缺。研究人员在承担研究工作的同时,为运营及辅助性工作分散了较多时间精力。应当引入充足的运营人才,让辅助性工作有专人负责。
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促使其切实提升水平?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切实服务国家。围绕现实需要及时挖掘,找准难点、痛点,聚焦战术策略与方式方法,强化研究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和匹配度,提升知识成果的落地率和转化率。
建设协同攻关机制,深化交叉研究。在“问题导向”引领下,优化研究人员组成结构,充实不同学科背景人才力量,采取多种手段灵活建设重大问题协同攻关机制,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强化智库实体运营,完善组织建设。未来,我国国际关系领域智库将更多地承担起非研究性的责任与任务,譬如在服务社会和国际传播方面,需要与各类主体进行大量的沟通和辅助支持工作。同时,为了提升专业性与竞争性,还需要持续做好品牌建设,优化智库组织架构,进一步统筹研究工作和运营工作。
(作者:卢光盛,系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