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军旅·人生】
入伍30多年来,陆军装甲兵学院教授王青海深耕指挥信息系统领域,致力于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他总说:“在科研这片汪洋之中,唯恐自己潜得不够深、渡得不够远、游得不够久。”
“将自己这颗小水滴融入革命军队的大海里”是王青海30多年前考入原装甲兵工程学院时的信念。军校读书时,他将这一信念转化为励志笃学的实际行动。毕业分配时,王青海因成绩优秀留校,成为学院军事教研室中的一员。当时,学院正在准备计算机模拟项目,专门成立了课题组搞研究。由于人手紧张,王青海被抽调到课题组帮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技术的王青海却对这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懂英语、爱钻研的他开始尝试自学编程。没有相关教材,他就用淘汰的废旧资料学习,把厚厚的计算机英语字典当“老师”;没有相关经验,他就一遍遍地请教组里的同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便把常用的几百个单词和代码烂熟于心,字典也被翻得“伤痕累累”,常用的软件操作也被他熟练掌握。他也正式调入课题组,由原来的“编外人员”转为“研究人员”。从此,王青海与信息化结缘,投身到他一生挚爱的事业中。
20世纪90年代,军队建设缺乏信息化手段,作战指挥还局限于纸质地图、计算器,而同期国外相关技术已经取得较大发展。王青海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战争必将是信息主导的战争。在当时人员和知识储备几乎空白的情况下,王青海暗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几台旧电脑、几名年轻教员、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条件再简陋也没能阻挡王青海为军队信息化建设艰辛求索的脚步。他和同事们日夜开会研讨,查阅相关资料,最终确立了数字化指挥的基本思路,随即进行作战模拟,将纸质地图矢量化处理,转换为电子地图,再与电台的数据传输功能相结合。经过层层攻关,终于完成了一个简便易操作的指挥信息系统。
2021年某重点项目进行立项论证,学院领导找到王青海,要求由他担任项目总师。接下这一项目后,王青海开始了连轴转的工作,白天研究技术问题,晚上开会确定方案。每当夜幕降临,办公桌上的一台笔记本、手边的一只搪瓷缸,就成了他的工作标配。伏案工作累了,他稍微休息一下又继续投入“战场”,如同在海上夜航的水手,从不敢有片刻大意。最终,王青海带领团队按时完成了预定目标,顺利通过验收考核。
无私奉献和拼搏忘我的精神,支撑着王青海不断取得新的科研成果,也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军队院校调整改革期间,王青海回到了系里。根据人员情况,他重新规划体系结构,调整了课程体系。在给学员授课过程中,他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示范,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把技术理念、认知和思想传授给学员。“王教授讲课一点儿也不枯燥,他经常把要领、原理和实践结合起来,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学员们都非常喜欢王青海的课。
这些年,除了全日制学员外,王青海还教过许多来自部队的轮训学员。一线部队希望学员能将最新的信息化装备知识带回去,助推战斗力生成。而课堂也成为王青海了解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扇窗口。他要求每名学员都能明白信息技术背后的原理、谙熟设计之中的细节、洞悉装备升级的本质。“你们所要掌握的是谋胜的能力,要带着情怀去追求更大价值!”这是王青海对每名学员谆谆告诫的话语。疲劳之时,他常常打开手机,看着电话簿里学员的名字……他期待着他们学以致用,能从全国各地传回捷报。
“为部队战斗力生成作出贡献是我的毕生追求!”年近花甲的王青海不断思索部队数字化建设的未来,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在强军赛道上奋力奔跑。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本报通讯员 赵伟琳 张路 吴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