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7日 星期四

    加强科技创新 中央企业需破解这些难题

    作者:钱春海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7日 16版)

      【科学随笔】

      在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的过程中,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10年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在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零部件等领域突破一大批难题,在航天、深海、能源、交通、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中央企业更要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然而,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复杂性、战略性和垄断性等突出特点。中央企业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阻碍其创新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新型举国体制中作用发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清晰。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目前关于中央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功能定位尚不够明晰,中央企业对如何在新型举国体制中更好发挥作用认识不清晰,特别是对在承担重大攻关任务时如何融入和用好这一机制的理解还有待深入。

      二是成果转化路径有待进一步优化。重大技术创新,高度依赖“研究—开发—试验—应用”链条的畅通,注重核心成果落地转化。但从中央企业的实践来看,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还存在不畅现象,成果应用成为中央企业创新活动的痛点之一。这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鼓励应用、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机制未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在首台套、首批次应用等方面没有明确成果转化路径和应用场景,企业对首次应用冒风险、遭处罚的顾虑较大,不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也制约技术创新发展。

      三是协同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搭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创新。但在实践中,中央企业创新更多是单打独斗,中央企业间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强强联合、推动协同创新力度还不够,协同创新责任落实不到位,成果共享机制有待健全。特别是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围绕头部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此外,协同创新领军人才不足,也是制约创新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四是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支持国家重大创新项目不仅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重大科技创新的融合度有待提升,具体路径举措还不完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重大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与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存在脱节现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匹配性有待提升。

      五是容错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创造是一个突破现有知识边界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试错过程,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重大攻关项目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更需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针对中央企业主导的重大项目的容错、纠错机制有待健全,差异化考核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基础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目前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应用还存在很多脱节现象,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中央企业较少,创新大多依靠工程经验而非理论指导,导致中央企业只能在熟悉的领域搞创新,很难研发出变革性、颠覆性的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中央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既要从制度机制设计入手,完善多元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也需要中央企业自身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一是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对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的支持力度,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整体优势。正确处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加大对中央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发挥作用的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统筹全产业链创新资源,完善“研发+应用+供应链”体系,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加大公共采购支持力度。市场是检验创新的“试金石”。公共采购及其创造的需求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知识有限或市场规模偏小情况下,公共采购提供的市场机会将为技术落地、转移、产业规模化和新产业成长提供有效支持。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采购标准,运用政府等公共购买力,以功能或性能的方式表达公共需求,为关键核心技术落地提供初始市场,通过长期采购、激励商业化需求等方式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升级。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任期、考核等机制安排,引导中央企业领导人员心无旁骛谋创新、促发展。探索完善科学家和企业家交流融合机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丰富激励支持手段,坚决“破四唯”,让科研人员安心坐热“冷板凳”。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用好“揭榜挂帅”制度,建立更有效的科技成果利益分配和收益分享机制,让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充分释放。

      四是强化多元金融支持体系。对于战略性科研攻关项目,引导政策性金融加大支持,给予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和考核激励等政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挥商业金融集团作用,统筹运用股权投资、债权、贷款等方式给予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风险性和成长性,监管机构要更好统筹创新支持和风险防范,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监管机制,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支持。

      五是营造良好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环境对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央企业要在建设创新文化、打造创新“软实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以扎根实践、学以致用为行为遵循,戒除浮夸浮躁、急功近利之风。要进一步营造百家争鸣、尊重和信任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氛围,遵偱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创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允许可控性试错机制,解除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后顾之忧。

      六是统筹推进国际创新合作。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应进一步鼓励中央企业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支持行业领军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模式“走出去”,促进产业链升级完善,提升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作者:钱春海,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