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研究型文学史书写的一次实践

    作者:贾丽萍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6日 14版)

      鉴于教材型文学史作品的逐渐模式化,学界不断有人倡导研究型的文学史,即打破四平八稳的史实描述,把对文学现象的认知升华为哲学的思辨和规律性的系统总结,使文学史真正成为重视阐释与批评、颇具学术含量的“专家之学”。姜振昌的新著《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就是这种研究型文学史书写的一次重要实践,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优秀成果。

      这部论著的学术基础是翔实的史料。全书47万字,直接引用的材料达370多条,仅涉及的原版杂文集就有600多种,几乎每一个史实都必详其本末。史料中的中国现当代杂文的历史过程、创作概况,包括流派、思潮、文体、代表性作家作品等内容来龙去脉十分明晰。稳定的史实让这部论著具有科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纵横捭阖地展开对百年杂文“历史的”和“美学的”理性梳理和哲学思辨。

      作者认为,执着的历史使命感和浓重的忧患意识是杂文审美价值的重心。杂文是站着的文学,是有生命的文学,是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相关联的文学样式。所以,《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始终注重从广泛社会联系的大文化背景下审视杂文现象的林林总总,并揭示其创作的基本流变和内在规律。作者写到,杂文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功能,也包含心灵独语所生发出的悟道、移情等审美功能,其创作题旨是多向性的。在肯定杂文价值的同时,作者也秉持科学的理论思维,对杂文发展进程中的不良倾向展开诚恳的批评。例如,针对关注自我性灵和趣味的“闲适”杂文,作者指出,这些杂文作家“逃避时代风云,只在个人的咫尺天地里低诉微吟,顾影自怜,其艺术世界里的生活已不再是奔腾不息的长河,而是静静的洄流,甚至是一湾没有出路的止水;思想也不再是常青树,而是一把脱了水的灰暗的干花。作为一个杂文流派,也就只能一步步地走近消亡的边缘”。同时,作者断定与社会生活保持同步的“鲁迅风”杂文,是中国现当代杂文最具艺术魅力、最有生气的部分。优秀作家们以执着面对现实的精神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关切国家发展进程和民族命运轨迹,在鲜明生动的艺术倾向之中,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理想、情感和智慧,让文学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部论著通过杂文现象来阐释时代心灵和历史底蕴,紧密联系民族的命运揭示杂文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为文学使命立传的文学史。

      作者基于历史和当下的双重视角,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史观和文学批评观,从而对杂文百年发展历程进行集中梳理和辨析。从方法论上说,《中国现当代杂文史通论》注重“论从史出”和“史中带论”相结合,既有线性叙述的内在逻辑,也有共时性的多视角观察,而每章都采取“论文和专题著述”的形式。这既有别于传统文学史著的只注重线性叙述,也与某些史论著作的论题跳跃性过大导致各章节之间缺乏内在逻辑不同,它每每都是在整体中进行专题论述,专题与整体紧密相依,较好协调了“文学史迹”与“文学研究”相融合的学术张力。这应当属于研究型文学史的一个突出特征。

      (作者:贾丽萍,系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